鸿海获得夏普10%的股权,堪称全球制造业标志性事件。夏普自2008年出现首次
面板和
光伏电池业务双双亏损以来,一直未能摆脱亏损的阴影。当然,郭台铭不是在“学雷锋”,这一合作同样传递了鸿海和郭台铭的危机感。因为,在郭台铭心中,鸿海中长期最大的敌人是同样高度垂直整合的三星电子及其旗下的面板和光伏电池市场,而非相对崇尚水平分工的日本电子企业群。
无论是在面板还是在在
太阳能光伏业务上,三星的优势恰恰是鸿海目前的短板。鸿海当然也是高度垂直一体化模式,但相对三星,鸿海在面板、太阳能光伏电池等业务上,仍有巨大落差:旗下面板企业
奇美电,因巨额亏损,甚至已处于与夏普同样危险的境地。除了核心零部件业务,鸿海还缺乏三星电子强大的终端品牌力量。

危机之下,郭台铭一直在补足鸿海核心零部件短板,并尝试打通旗下“出海口”。之前联手麦德龙在大陆设立万得城,甚至还一度想收购京东、新蛋,拓展电商业,更是透露出打通产能出海口的用心。
但眼下,在鸿海整体构成中,新业务还刚刚起步。在无法成为支撑前,郭台铭急需整合外部资源阻击不可一世的三星,。为什么选择日企?事实上,鸿海与索尼、日立等日企早已深度合作,甚至收购了索尼部分电视工厂。
短期内,阻击三星的面板和光伏电池确实是郭台铭的重大目标。事实上,去年郭台铭就对日本媒体表达了“联日抗韩”的情绪。他说,日本电子企业似乎一直在防着鸿海,认为它是个“敌人”。
就在鸿海及郭台铭下“狠手”的同时,三星似乎显的英雄气短。
去年年底,三星电子表示将太阳能光伏电池片业务转给另外一家子公司SamsungSDI。刚一进入就遭遇到了光伏行业的寒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