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磁带到电话机再到
家电,TCL30年来一直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这成为TCL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源动力。
“深圳速度,自主创新。”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博士梅新育在深圳华星
光电8.5代
液晶面板线投产仪式上感受到了这八个字的力量。
从建厂到投产仅用了不到17个月的时间,速度的背后是TCL集团的迫切。
目前大尺寸液晶面板技术几乎悉数掌握在日、韩、台企业手中,中国大陆企业集体丧失了行业话语权。这也是TCL力推8.5代液晶面板项目的原因,它将借此实现
面板——模组——整机一体化垂直的战略目标,完成
液晶电视全产业链布局。
华星光电项目(以下简称华星)走出了
平板显示产业自主创新、产业升级的关键一步。
30年前,这里是创新的起点。1981年9月,在毗邻中国改革开放前沿深圳特区的广东惠州,诞生了一家小型国有企业——TTK家庭电器有限公司;1986年第一台免提按键电话;1992年第一台28英寸王牌大彩电;1999年第一台
网络电视都在这里诞生;2004年TCL集团上市。此后,TCL持续把精力集中在
液晶显示产业链、多媒体、通讯和家电的国际化增长上。这一走,TCL走了30年。
“就TCL而言,从磁带开始做起,拓展到电话机,后来又开始做家电,一直坚持消化吸收再创新。在不少同行热衷于贴牌加工时,坚持将TCL品牌作为自己的主营业务,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TCL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动力。”梅新育如此评价TCL30年的创新之路。
54岁的
李东生还像30年前刚进厂(TCL前身)一样百折不回:无论是对人才的情感攻势还是在战略上的放胆一搏,他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坚持到底。
只是谁也没猜中,这位外表儒雅、行事强悍像老虎一样的企业家内心竟如无尾熊(考拉)一般柔软。在TCL的高管们因业务忙得不可开交时,公司请来的心理培训师痛苦地发现他们几乎都是老虎性格,而高管们最难以置信的是,老板李东生却是一只整天周游在各色老虎身边斡旋的“无尾熊”。
在海外,TCL手机的返修率在所有品牌当中几乎是最低的,凭着这样的产品质量,我就敢去叫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