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EMC自动测量
  置系统及其参数。国标CISPR16标准化了自动EMI测量,所有操作人员及系统集成工程师务必遵守这些系列标准。这样,相同EUT在不同地方的测试结果将具有一致性。
  概述
  本文描述了如何搭建一个自动的电磁干扰(EMI)测试系统,重点介绍了测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相应解决方法,并介绍了如何正确的配置系统及其参数。为规避错误及不同测试环境和测试员之间的差异,自动化EMI测量的标准化是很有必要的。
  1.关于自动化电磁兼容(EMC)测量
  1.1 效率
  具有合适的测试及控制方法的自动EMC测量可提高实验室效率、避免浪费时间。通过自动测量可远离那些大量烦琐冗余的重复性EMI测量。
  1.2 一致性
  完整的测试系统消除了因人工读写和记录引起的误差,而且软件可以保持与仪器设置的一致性。因此,自动EMC测试系统能够给出高度可重现的测试结果。从根本上来说,不管是人工测量还是软件控制下的测量,幅射电平的精确度是没有区别的。在两种情形下,测量的不确定性来自测试装置所使用的设备的精度标准。
  另一方面,软件控制下的仪器的不同设置可产生不同的测试结果。所以,与自动EMI测量相关的标准正在兴起。在测量过程中,我们必须根据CISPR16-2标准来配置软件和仪器。
  为确保测试结果的有效性,测试系统具有校正因子及自动监视功能。
  1.3 测试结果和数据的管理
  对软件来说能够非常方便和高效地创建一个数据库,以便保存和检查测试结果。
  1.4 自动测量期间的问题
  尽管使用自动测量有许多优点,但我们仍需强调可能导致错误结果的一些要点,诸如频率扫描过程中的问题、测量时间设置、关键数据简化与筛选、天线高度、校准及修正。
  2. 用于EMI测量的扫描规则—参数配置
  
  表1:CISPR范围时的最小化扫描次数。
  2.1 EMI测试的频率扫描步骤
  在EMI测量过程中,测试员时常关注是否忽视了一些频点。在接收机模式中,测试频率按步进方式(逐点)扫描,因此为了避免忽略频点,如何设置步距是非常重要的。在频谱分析仪模式中,测试频率是连续扫描的,但显示在频谱仪上的频点数却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定位峰值的真实频率至关重要。
  在接收机模式中,该如何设置步距呢?步距必须小于中频(IF)带宽的一半,通常我们使用IF带宽的一半。依据EMC标准,接收机的IF带宽定义为-6dB带宽。如果我们使用不合适的步距,则会有一些峰值丢失或出现错误结果。例如,若步距等于IF带宽,一些频点(两相邻测试点的中间)的测试结果将比正确的测量值少6dB(图1);若步距少于1/2 IF带宽,则错误将会小于1dB(图2)。
  
  图1:步距等于中频带宽。
  
  图2:步距等于1/2 中频带宽。
  依据EMC标准,我们可以使用带有-6dB IF带宽和预选择器的频谱分析仪。在分析仪模式中,显示频点的数目将影响测试结果。如果我们想在结果曲线上知道准确的频率值,则需要做局部扫描(放大频率轴)。在局部扫描过程中,须设置为SPAN/(频点数)<1/2 RBW。
  2.2 测量时间和扫描速率
  测量与扫描接收机的测量次数与扫描速率应设置为可测量最大幅射电平。
  在预扫描期间,通常使用最小扫描与保持时间。
  针对峰值点的最终测量,每一频率的保持时间需足够长以便测量信号峰值。
  • s48.gif
  • s47.gif
  • s46.jpg

回复数 2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