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半导体照明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大陆半导体照明产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半导体照明技术(LED)自上世纪末取得实质性的突破以来,发展非常迅速,特别是近几年发展势头尤为迅猛。以我国大陆为例,市场总规模年增长率均在20%以上,而且丝毫未见减速势头。作为新一代的照明技术,节能、环保以及长寿命等优点吸引了无数人的关注。LED产业获得了从地方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尤其是我国中东部各省市纷纷出台了各种扶持政策来促进本地LED产业的发展。在2010年9月份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LED等节能环保产业被列为七大新兴战略产业之首,受到了人们广泛重视。在这快速增长的新兴产业面前,在这迅猛扩张的市场面前,各路诸侯都蠢蠢欲动,不论是国企还是民营、甚至是外企,都准备加入进来分一杯羹,其中不少企业已经先行一步,参与进来。从目前的各种公开报道来看,笔者认为,不论是先涉足的还是后加入的LED企业普遍存在着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是缺乏高级的人才队伍。由于我国LED产业起步晚,直到2003年国家半导体产业联盟成立,才得到重视并进入发展的快车道,由企业培养的高级技术人才并不多,而且即使在一些企业里认为是较为专业的技术人才,他们不论理论水平还是实践水平与国外同类人员相比都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与LED关联密切的高校或者科研院所也寥寥无几,专门为LED培养相关人才就更少了,而且由于我国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一般与产业发展的实际联系并不是十分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和实际需要相脱节,他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大多都是重理论、轻实践,进入企业后,难以学以致用,很多实践知识甚至需要从头开始学习。在当前我国半导体照明企业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的情况下,还有一个一直为众多企业管理人员所诟病的问题,那就是:人才流动过于频繁,理论上来说,正常的人才流动对企业及个人都是有利的,正所谓“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然而过于频繁的流动则对双方都不利。尤为人所诟病的是“挖墙脚”现象从出不穷,这种现象在近几年的大陆对台湾企业甚至大陆对大陆企业中存在非常广泛,不少大陆外延片、芯片企业甚至把台湾一些企业的技术团队“连锅端”,对大陆自身的一些企业也是按需挖人,这就很难让一个企业形成一支稳定的人才队伍,久而久之,企业为防止替他人做嫁衣,亦不愿真心的培养人才,最终形成了人才自身技术进步缓慢,企业技术难以取得突破的恶性循环中。二是缺乏核心的技术和持续的创新能力。众所周知,核心知识产权的匮乏一直是我国LED产业发展难以跨越的障碍。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例如:起步晚、人才少、储备少等。对于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来说,专利尤其是核心专利就意味着垄断、意味着超额利润,我国半导体照明产业在这方面的匮乏必将会影响到其未来整体的快速发展。随着我国LED产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必将影响到具有雄厚技术实力的国际大企业的利益,到时候,对方定会毫不犹豫的举起知识产权的大棒。不客气的说,国内众多企业现在正处于“养猪育肥”阶段,一旦“肉”足够多了,必然是被宰杀的对象,电视机、DVD等产业就是前车之鉴。除了缺乏核心的技术外,我们还面临着另一个困难:缺乏持续的创新能力。引进-吸收-消化-再创新一直是我国科技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战略,然而从LED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后两道关键程序实施得并不能让人满意。不论从理论还是实际来看,在缺乏核心技术的情况下,通过持续的开发,在外围形成数量众多的次级技术,形成对核心技术扩展性的包围,都是一个跟核心技术对抗的好办法。日本、韩国等国家高科技产业的发展一再证明了这是一条非常成功的方法,然而从我国LED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不论是上游的外延片、芯片制造还是在中下游的封装和灯具制造领域,模仿或者抄袭现象都非常严重。以目前最为流行的LED球泡灯为例,从各种展会和广告上看,各家企业的产品不论是外形还是技术参数都很雷同,没有任何新意。笔者曾在一个大型展会上询问多家销售LED球泡灯的企业:“您公司的球跑灯产品和别的企业产品对比有什么优势?”对方回答的无外乎两个答案:一是没有优势,现在大家的产品都差不多;二是我们的价格便宜,偶尔有回答说自己有特色的也不过是说用了某家国际大公司的芯片。从未听到哪一家回答:我们的产品是独一无二的,或者我们在某个方面是别人没有的,没有一家!!三是销售渠道的匮乏。照明产品作为非常普通的民用产品,传统照明厂商(如GE、飞利浦、欧司朗、雷士、欧普、阳光、佛山照明等)已经在这一领域摸爬滚打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他们都建立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固定的客户群体以及良好的品牌、口碑等。LED作为新一代照明产品,虽然有很多优点,但对于消费者来说,在各个方面都属于全新产品,而且价格还非常高,要想进入这一市场,几乎要从头开始建立销售渠道,树立品牌,可以说困难重重。目前对于一些室外照明产品,如路灯、隧道灯等产品,主要以地方政府扶持性的采购为主,很少有企业真正的占领了市场,形成了稳定的销售渠道。对于室内照明产品,除了一些为国外客户进行代工生产的企业以外,还没有哪一家企业的产品大规模的进入市场,可以说销售业务处于刚刚起步阶段,销售渠道更是无从谈起。面对上述三个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建议LED照明相关企业可以分别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解决或者改进: 一、高级且稳定的人才队伍只能走自我培养的道路,挖墙脚只能治标,不能治本,即使短期内得到了完整的队伍 ,也很难保证队伍的持续稳定及壮大。自我培养人才还有以下好处:成本低,不用花费太多的物力、财力;人才对公司有感情,忠诚度高;可塑性高,此外还具有能够保持公司技术发展的持续性等好处。当然,有不少企业担心培养人才就等于为他人做嫁衣,这个担心是现实的,也是有充分理由的,然而并非无解。笔者认为企业既然有能力培养出人才,就应该也一定有能力留住人才,这方面的方法和经验有很多,我们不妨听听李嘉诚的观点,在2005年全球CEO论坛上,他曾经说过:其实留住人才很简单,一是给他相对满意的薪水,使他可以奉养父母、教育子女;二是给他职业发展的机会,使他在工作中不断成长。简单的往往最有用!!除了自我培养之外,联合培养也是一条可行的道路,目前国家及各地政府都非常支持和鼓励产学研结合,笔者认为这其中除了知识和技术的结合外,人才的结合也应是重要内涵。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理论方面具有较为扎实的基础,企业对具体问题较为敏感,有着实际的需求,尤其是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果能有效的将两方面结合起来,在人才培养方面进行深入的合作,相信这将是一条非常快捷、高效的解决人才短缺的办法。如果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待自主培养人才和联合培养,应该就会明白,这也是解决上述第二个问题的有效办法,毕竟只有稳定的队伍才能形成持续的创新力。二、加强自身品牌及渠道建设或者对外合作利用现有成熟渠道。渠道和品牌建设是一个漫长过程,费时有费力,目前LED产品销售常见的渠道就是展会,通过展会提高企业及产品知名度,借此打开市场,然而这并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笔者认为在当前传统照明厂商拥有成熟及完整的销售渠道现状下,LED照明厂商应该适当加强与传统照明厂商的合作,通过各种方式,让自己的产品进入现有的销售渠道,利用这一渠道来实现产品快速进入市场。当然,这其中的具体合作方式以及利益分配等事宜就需要双方深入谈谈了。实际上,根据笔者对市场的调查以及技术研究来看,笔者认为真正应该涉足LED照明尤其是室内照明的首先应是传统照明企业,最大的理由就是他们具有稳定的销售渠道和客户群体以及品牌知名度,而且他们对照明有着深入的了解。通过他们向客户推介半导体照明新产品,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令人遗憾的是,不少传统照明厂商对LED并不熟悉,尤其是传统照明产品仍然能够源源不断的创造利润,这就使他们对LED这一新产品积极性不高,甚至是抵制。如何让传统照明厂商接受LED照明产品,并让他们主动推动LED照明产业发展,实现互利双赢,对于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从世界照明产业发展的现状来看,LED照明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趋势,传统照明厂商如不能未雨绸缪,及早进入这一领域,未来一定会有很多传统照明厂商被LED照明企业打败。笔者认为除了传统照明厂商应该尽早进入LED照明产业外,其次可以进入这一市场的是那些具有良好品牌的企业,通过并购等方式迅速介入这一行业,这方面,美的照明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通过收购贵雅照明,依靠美的电器的品牌效应迅速的打开了照明市场。相信随着半导体照明市场的快速增长,还将有其他具有良好品牌的企业会采取这种方法加入进来。对于传统照明企业进入半导体照明产业应采取的在具体策略上,笔者认为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一是自主开发,在企业内部成立新的部门,一切从头开始。在资金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走厚积薄发的道路,先进行充分的人才及技术的储备,打牢基础,这种方法耗时可能比较长,虽然稳,但效率低,不利于产品的快速推出;二是加强与LED照明企业的合作,用渠道换产品和技术。三、在具体的产品设计方面,笔者借着自身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想多说几句:LED照明不同于传统照明产品,作为一种全新的照明产品,在具体的产品设计方面,必须进行充分的市场调查,倾听目标客户的声音,并融入客户的设计理念,至少是客户的需求,真正做到让客户为自己设计产品,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才能够被客户接受,才能够迅速的占领市场。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不论是对传统照明企业来说,还是对半导体照明企业来说,道理总是相同的:市场是目的,人才和技术是基础,只有基础打牢了,路才会走的顺畅,才能更快更稳的达到目的。

回复数 9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