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本部分的全部技术内容为强制性。
本部分为G B 1 7 6 2 5 的第一部分, 等同采用I E C 6 1 0 0 0 - 3 - 2 : 2 0 0 1 《 电磁兼容 第3 部分: 限值 第2
章: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 设备每相输人电流毛1 6 A ) ) ( 英文第2 . 1 版) 。
本部分自实施之日 起代替G B 1 7 6 2 5 . 1 -1 9 9 8 《 低压电气及电子设备发出的谐波电流限值( 设备每
相输人电流镇1 6 A ) ) ,
本部分与 GB 1 7 6 2 5 . 1 -1 9 9 8 相比主要变化如下:
— 修改了标准的名称, 采用 I E C 6 1 0 0 0 - 3 - 2 标准的名称,
— 增加了非专用电弧焊设备( 见第 1 章) ;
— 增加了总谐波电流、 待机模式等术语的定义, 删除了相位控制等术语的定义( 见3 . 1 6 ^ - 3 . 2 0 ) ;
— 删除了设备分类流程图和判定 D类设备的“ 特殊波形” , 明确规定了D类设备的类型( 见
第5章) ,
— 修改了谐波电流测量的条款( 见 6 . 2 ) ;
— 增加了确定设备适用性的流程图( 见第7 章) ;
— 增加了有功输人功率不大于2 5 W的放电灯谐波电流限值( 见第7 章) ;
— 修改了附录B ' ‘ 对测量设备的要求” ( 见附录B ) ;
— 修改了电视接收机的试验条件( 见附录C . 2 ) ;
— 增加了空调器和非专用电弧焊等设备的试验条件( 见附录C . 1 2 ~附录C . 1 4 ) ,
本部分是《 电磁兼容 限值》 系列文件之一, 该系列文件由以下部分构成:
G B 1 7 6 2 5 . 1 - 2 0 0 3 电磁兼容 限值 谐波电流发射限值( 设备每相输人电流簇1 6 A )
G B 1 7 6 2 5 . 2 -1 9 9 9 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流不大于1 6 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
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G B / Z 1 7 6 2 5 . 3 -2 0 0 0 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流大于1 6 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
电压波动和闪烁的限制
G B / Z 1 7 6 2 5 . 4 -2 0 0 0 电磁兼容 限值 中、 高压电力系统中畸变负荷发射限值的评估
G B / Z 1 7 6 2 5 . 5 -2 0 0 0 电磁兼容 限值 中、 高压电力系统中波动负荷发射限值的评估
G B / Z 1 7 6 2 5 . 6 -2 0 0 3 电磁兼容 限值 对额定电流大于1 6 A的设备在低压供电系统中产生的
谐波电流的限制
本部分的附录A、 附录 B和附录 C为规范性附录。
本部分由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电力司提出.
本部分由全国电磁兼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C S B T S / T C 2 4 6 ) 归口。
本部分起草单位: 国家电力公司武汉高压研究所、 山西电力科学研究院、 上海电动工具研究所、 信息
产业部第三研究所、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所、 信息产业部第五研究所。
本部分主要起草人: 部雄、 张文亮、 王勤、 吕润徐、 李邦协、 林京平、 于振国、 樊文琪。
本部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 GB 1 7 6 2 5 . 1 一 1 9 9 8 。
G B 1 7 6 2 5 . 1 -2 0 0 3 八E C 6 1 0 0 0 - 3 - 2 : 2 0 0 1
I E C引言
本部分是I E C 6 1 0 0 0 系列出版物的一部分, 该系列出版物的构成如下:
第一部分: 综述
总的考虑( 概述、 基本原理)
定义、 术语
第二部分: 环境
环境的描述
环境的分类
兼容性水平
第三部分: 限值
发射限值
抗扰度限值( 当它们不属于产品委员会的责任范围时)
第四部分: 试验和测量技术
测量技术
试验技术
第五部分: 安装和减缓导则
安装导则
减缓方法和装置
第六部分: 通用标准
第九部分: 其他
每一部分又可分为若干分部分, 它们作为国际标准或技术报告出版。
未完。。详见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