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是人类对现实世界最有礼貌的质问。
一、2018第二届深圳设计周丨“设计的可?能!”主题展“Everything?Everything!”Exhibition
Possibilities of Design
展期:2018年4月20日—30日
场地: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A4展厅
……
放下筷子那一刻的创意
瓷砖废渣再生实验
这是欲望与机会同时膨胀的社会。失体,来自全球最大的工艺日用陶瓷基地——潮州潮安。独立设计品牌“本土创造”将发起一场以材质再瓷造(用瓷砖废渣造水磨石材质)的再生实验,激发商业价值的大胆尝试。
墨庭 (日本)超越时空的黑色
3.“可能改变处境”
Carton(日本)赋予废弃纸箱新的生命力Carton是一款采用纸板箱作成的钱包,传递了“从无用到有用(from unnecessary to important)”的观点——这既是日本设计师岛津冬树用行动所传递的思想,也是Carton这一品牌背后的理念驱动。
从学生时代至今,设计师岛津冬树已走过了27个国家,他收集废弃的纸箱,并将这些纸箱成了各式各样的钱包,出于钱包会在户外使用的考虑,他采用纸板箱这种牢固的材质,即便钱包稍稍被雨淋湿,也并不会妨碍使用。历时8年,才成就了如今的Carton品牌。
4.儿童参与设计的可能(中国深圳)从设计角度唤醒“儿童友好”意识
建设一个适合儿童的世界,是我们共同的初衷。
近年来,深圳一直致力于建设成为中国首个儿童友好型城市,创造更适宜儿童健康成长的城市环境。本次展览中,深圳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深圳市妇女联合会,联合深圳市城市管理局、深圳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等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希望通过展览,倡导社会各界更加关注儿童设计,探讨儿童参与设计的可能性,唤醒更多“儿童友好”的设计意识,蕴化未来美好城市,为深圳可持续发展注入动力。
5.“可能改变需要”机巧螺旋(中国深圳)小小配件,解决挂画难题
机巧螺旋是一个外部轮廓采用了“渐开线”的精致小零件,轻松解决了我们平时挂画挂不正的问题。有了它,挂画时不必做任何测量,只需随意钉上钉子和机巧螺旋,并适度旋转机巧螺旋来调整对画框的支撑高度,便可将画挂正。
值得一点的是,这件作品由深圳中学生晏劭廷设计,获得了2017年度德国红点设计大奖“最佳设计奖”,晏劭廷也因此成为“红点奖”史上最年轻的获得者。机巧螺旋的设计原型现被新加坡红点设计博物馆收藏。
6.“可能改变冲突”打造下一世代的友善高龄城市(中国台湾)改善长者护的创新行动
应对乌干达难民的社会问题
位于非洲东部的乌干达,常以其开的难民政策而闻名,因为在那里的难民们每人都可以享有一块土地、获得平等的工作机会以及旅行的资格。然而,政策并不能彻底解决他们所面临的更多挑战。
“设计无国界(乌干达)”是一家总部设在乌干达的挪威设计顾问公司。其服务宗旨是为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提供高质量的设计服务、提升经济价值、解决社会问题。此次所带来的项目展示《阿朱马尼设计挑战》《AKI金融知识套件》《3WM农业推车》《Twogere家庭计划评估工具》以及《寓教于乐的教具》将涉及到设计在健康、教育、农业等几个领域的应用。
镜食 (荷兰)让我们更了解彼此
《镜食》是来自荷兰的全球首位“吃—设计师”玛瑞吉沃格赞(Marijie Vogelzang)在2015年受瑞典展览局委托创作的装置作品,作者希望通过这件作品所营造的有声互动,搭建起外来移民与当地居民之间的联系。
相对而坐的参与者可以从面前的镜子看到自己的模样,但嘴巴处的空缺却看到的是镜子背后的人,于是参与者的嘴就变成别人镜子里看到的嘴。座位上配备的耳机会播放不同的故事,参与者随着声音慢慢走进故事里,沉浸在冥想、反省、共情的情绪中,回归内心的自我与童真。最后,参与者会根据声音提示给自己或对方喂食。
此次所展出的这件装置作品由华·美术馆合作支持。
7.“可能改变生意”与棉共生 (日本)以影像纪录棉的柔软与坚韧
日本摄影师、设计师上田義彦于2017年三次踏上了前往新疆的摄影之旅,拍摄作了一组以棉花为主题的广告摄影与设计,为某棉织物品牌带来了良好的品牌与经济效益。
在新疆,设计师遇见的是和严苛的大自然和谐共生、一心埋头培育棉花的人们,也遇见了在同一环境下,顽强绽放于大地的棉花。在那个瞬间,大地它教会了他应拍摄何物。那便是,描绘生存在这片大地之上的人们和棉花的严苛生态。
8.“可能改变生产”
可穿戴的木头系列(以色列)坚硬的木头也可以很柔软
由以色列“特斯勒+曼达勒维奇”(Tesler+Mendelovitch)设计工作室推出的“可穿戴木头”系列,用木头做出了时尚优雅的手包,设计完全颠覆了人们对木头的传统印象,用设计与美学的手段让木头也能成为一种时尚元素。
为了兼具木头的耐用性和手包的实用性,设计师在木头的背面垫上布料和皮革等合材料,通过合理的切割紧密排列,使得成品兼具形态的优雅和触感的柔和。他们的设计理念是删繁就简,尽量去除多余的东西,从而去寻求一种平衡的美感,设计师尽量遵循材质原来的形态,而不做过多的改变。这样的手包即符合人体工程学又兼具极简主义的美感。
空气墨水(印度)污染是没有被正确使用的资源
来自印度的Graviky Labs研了世界上第一款由提炼污染空气中的煤炭成分作而成的墨水——“空气墨水”。
通过一款名为Kaalink的过滤技术装置,在过滤多余的碳元素和有毒物质、把清洁无害的气体排出的同时,将污染的原碳、废气和烟灰进行纯化处理,转化为相对安全的碳元素。经过不断地完善与升级,一款变废为宝的“空气墨水” 就这样诞生了。它被分为几个不同等级,能用于马克笔、油画颜料、涂鸦喷漆或丝网印刷等途径。
本次展览,深圳涂鸦插画艺术家李昱昱将受邀在现场用空气墨水作画。
9.“可能改变结论”
100%纯污水冰所(中国台湾)污水变冰棒,看得见的水污染
“100%纯污水冰所”是台湾艺术大学视觉传达设计系的三位学生洪亦辰、郭怡慧、郑毓迪历经一年时间准备、作的毕业作品。她们根据官方数据,选出全台湾100处取样点,从北到南排序,从水沟、河口、溪流、港口到排水处,花费三、四个月,亲自到桥下、溪边、水沟去采集“水”样本,并放进冷冻库,用慢速冷冻的方式,成污水冰棒,呼吁关注水资源污染。
由于冰棒不易保持,团队再将冰棒刻成一比一的聚乙烯模型,并依据污染程度分类,做成“台湾百大污染水源冰品图鉴”。目前,该作品已经获得2017国立台湾艺术大学有章艺术博物馆典藏奖以及视觉传达设计类2017金点新秀设计奖。
沙砾琉璃(荷兰)一沙一世界
自2010年起,荷兰设计师Nadine Sterk与 Lonny van Ryswyck开始了一个研究项目——先是在荷兰、然后是欧洲、再是全世界征集来自不同沙滩上的沙子。这个想法来自于二人读到英国地质学家Michael Welland所撰写的《沙砾:科学与想象之旅》一书。书中提到:“沙子不过是小颗粒的石子,是地球上无处不在也是最基本的物质。如果没有沙砾,整个地球乃至我们日常的生活都会变的截然不同。”
整个研究项目由几个不同的子项目组成。“沙砾银行”(Zandbank)项目是设计师在荷兰境内的不同地方收集沙子,并从科学与设计的角度进行研究;“沙砾之旅”(Zand Journey) 项目是设计师沿着古时罗马人的玻璃贸易路线一路收集不同区域的沙子,并作出了一幅“沙砾地图”,人们可以观察到在这条路线上不同地域的沙子的颜色、颗粒形状的区别。“沙砾琉璃”(ZandGlas)项目则是利用荷兰境内的沙子成不同颜色的玻璃器皿。
10.“可能改变传承”WU武系列(中国深圳)亚洲混搭美学
这是1983ASIA作为专题研究的自发性项目。中国古代官员官服上用金线和彩线织绣成禽兽纹样钉缀在前胸后背上的方形装饰称为官补,文官绣飞禽,武将绣猛兽各分九等来表示官阶高低大小。官补随官服而存在,且受到朝廷的限,不能大量作,现在已经成为一种文物藏品。
然而官补是华人图腾崇拜的凝结点,并诠释了瑞兽对于华人的意义。为了将这种精致而独特的文化留存下来,1983ASIA以瑞兽为题,打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以亚洲人的身份,现代的设计手法,将官补中不竭的故事,精妙的视觉熔炼成“WU武”系列。愿香火不灭,世人珍惜。
道万象(中国深圳)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本作品以“道”为核心概念,依托立体环绕的多媒体沉浸式体验空间,让体验者在奇幻的镜像空间中坐而悟道。空间情境随着具有东方意象的鲲、鹏、海底花园的生成、繁盛与寂灭,循序渐进地演绎着万物从无到有、从有又归于无的大道循环规律,并将“道”的气韵贯穿始终,牵动体验者感官,引发新的体悟与思考。
作品延续了博林文创“文化再造”创意传承的主旨,以当下的解读方式演绎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与思想,期待让更多人领悟“道法自然”的精妙,以及尊重自然规律、和谐衍进的必要。
二、2018深圳设计周丨“设计的可能”主题展论坛论坛时间:2018年4月21日下午14:00-19:00论坛地点:深圳当代艺术与城市规划馆一楼综合厅分享主题:“为社会革新而设计”分享嘉宾:太刀川英辅(日本)图片来源:小编拍摄、深圳设计周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