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面上的“冰山”——新奥斯陆歌剧院设计赏析

  新奥斯陆歌剧院(Opera House in
Oslo/N)有着令人称奇的如雕塑般的空间造型。“冰”是作为传达整个建筑的设计理念的元素,建筑倒影投射到奥斯陆峡湾的水面上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冰山。

  

  

  

  新奥斯陆歌剧院的表情随着不同的天然光情况而变化着光影组合、色彩和氛围。这是唯有北欧人懂得享受的一种自由:根据不同情境有无数种表现自我的方式。情境改变的基础是对材料的选择,即不同材料在光线下的不同特性。

  

  建筑设计

  斯诺赫塔公司(Snohetta
AS)在设计理念上提出了3个元素的融合:“波浪墙”--港口(城市)和大海之间的连接点,是对“未来世界”的一种比喻;“工厂”--一种强调自我容纳的概念,贯穿整个规划与建设阶段的功能性与灵活性,同样也包含了一种与终端用户的持续对话;“地毯”--作为概念的一部分回应了一个简单的要求,即具有纪念意义的建筑。而在建筑师的眼中,只有这几个概念融合在一起才有意义。

  

  建筑联通至公共空间的主开口是面向海岸的。尺度巨大和极其不寻常的外观,使得在这座城市的不同地点都能远眺到新歌剧院的身影。

  

  

  该建筑一个突出的特色是其透明的楼身使楼外的人们也得以窥见室内的场景,室内外由此产生了一种奇妙的互动。建筑师声称在设计竞标阶段便确定下来的材料的选择对最后的效果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筑材料

  斯诺赫塔表示,在一个建筑的设计和施工过程中,与艺术家紧密的合作是非常重要的,新奥斯陆歌剧院也不例外。建筑所用的材料,每种都有其特定的密度、颜色、纹理和温度,在设计初期在多位艺术家的积极控制下合理地应用到各个空间中并共同“讲述”着这个新建筑背后的故事。

  

  

  早期选择的3种材料对应了3种基本元素:一种质地非常轻薄的意大利大理石作为“地毯”的选择,“波浪墙”选择木质材料,“工厂”选择金属材料。在设计进行的过程中又加入了第4种材料,一种使整个大楼看起来通透的玻璃材料。

  

  

  光与各种材料之间的互动和反应非常有趣,光能充分表现材料的特性,同时对空间氛围的营造和烘托至关重要。地板所选用的白色大理石无论在干燥还是潮湿的情况下都显得极富光泽。地面18000m都覆盖了这种材料。艺术家Kristian
Blystad,Kalle Grude和Jorunn
Sannes共同设计了铺装的样式图案,且这种图案并非简单的重复,而是随着空间的走向不断变化,同时光与影的反射又使其更加生动有趣。

  

  

  

  “波浪墙”和主歌剧厅内表皮选择的均为橡木材料。“波浪墙”拥有复杂但有机的几何线条,由相互链接的圆锥形状组成,为大厅前方的舞台空间创造专业的视听效果。根据灯光照射在波浪墙上的角度和方向的不同,光与影的组合及其对墙面纹理突出强调的不同使空间拥有了富于变幻的面孔。

  

  

  

  在主歌剧厅里,橡木经过氨水的处理变成了更深的颜色,这是建筑师刻意创造的效果。同样,在声学方面,橡木也是一种非常优质的传导材料。同时其色泽和质感都使空间看起来充满贵气、温暖和亲密的氛围。

  

  出于审美、可持续性和灵活性的考虑,建筑师为建筑表皮选择了铝制材料,即所谓的“工厂”概念。铸模铝板的设计所呈现的形态一种是中间突出的球面造型,一种是根据艺术家们基于传统编制技巧设计出来的凹陷的圆锥形。

  

  

  建筑立面巨大的玻璃表皮使正面的主要空间中都能自然地接受到阳光的照射,同时使室内外的视觉和景观产生互动。晚间室内的灯光点亮时,建筑便呈现出灯笼的效果。无论从15m高的玻璃结构本身还是从天然光方面来考虑,低铁玻璃都是建筑师最佳的选择,可以使光线毫无损失地完全照射进室内大厅。

  

  

  照明设计

  根据不同的光线条件及材料表面的反射方式,大厅中的氛围也在改变着。设计中一大原则是尽可能使室内空间更多的地方接受到天然光。没有天然光直接照射的空间建筑师选择用间接照明的方式照亮,尽量避免直接看到灯具。这无疑是一种现代的方式:光、人工光、光源比灯具或设计中的其他环节更重要。

  

  

  当正面大厅中天然光扮演着主角的时候,建筑师同样考虑到了其对不同功能空间的影响。在一些重要空间,例如芭蕾舞排练厅,采光和通风设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空间是朝南设计的。

  

  而歌剧排练厅则在采光方面没有特别高的要求,因此安排在建筑的东侧。行政区域室内空间的日照也十分充足,并且拥有绝佳的室外景色。

  

  OlafurEliasson受邀为4个独立空间进行设计,其中包括前厅最主要的盥洗室。隐藏了LED装置的穿孔表皮墙缓慢地呈现绿色与白色的交替,灵感来自冰川和水晶。

  

  

  主歌剧厅拥有近1400个座席,厅内的人工光照明主要来自由建筑师自己设计的水晶吊灯,安装在椭圆形的声学反射体顶端。这些吊灯长8.5m,直径7m。由5800个手工吹制水晶玻璃元素组成1250个反射光的单元,使整个空间沐浴在一片柔和的漫射光之中。

  

  

  

  水晶灯亮度的强弱可以通过调光控制。水晶灯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声学反射装置,其中的元素有消散部分声音的效果。水晶条之间的距离随着靠近舞台而逐渐增大,从而使更多的声音穿过并回响在空间中。水晶灯的特殊位置也是经过考虑的并达到技术要求的。最终,水晶灯作为一种建筑元素成为空间中的一大焦点。水晶吊灯在座位高度的水平照度为300lx左右。

  

▲主歌剧厅的舞台幕布由美国艺术家Pae White设计,铝制的金属表面能够反射出主歌剧厅内的色调

  这个巨大的水晶吊灯使用的是LED技术。每个LED单元拥有6颗12W
LED光源。多亏了创新的超薄层,使LED光源比传统的半导体光源明亮许多。如此数量众多的LED单元密集地组装在一起需要一个特别设计的散热解决方案。通过触发热循环系统,设计师能够开发出高性能的被动冷却系统,从而提高每个微小光源的寿命至7万小时。

  

  盥洗室也拥有令人兴奋的室内设计和优质的照明环境。流通区域则与主大厅空间的风格保持一致。

  

  建筑西区的公共区域与舞台区域之间和东区的行政区与侯场区之间都拥有十分明显的物理界限。正面大厅的公共区域及其配套功能空间被设计成能传递一种未知的、抽象但宽敞的感觉。观众从这里通往顺“波浪墙”环绕而上的巨型阶梯进入温暖的主歌剧厅。

  

  室内空间以及公共空间都拥有十分优质的夜间人工光照明,同样也是沿袭了整个建筑的理念:大厅等公共区域抽象简洁的空间氛围明确地传递了建筑师"见光不见灯'的理念。从实际层面这意味着要采用大量的间接照明手段,以避免观众直接看到灯具及光源。

  

  同时大厅采用金卤光源为主,配合一些艺术化、戏剧化的LED功能照明。衣帽间区域采用了一些竖立的LED照明装置用来向上照亮空间中较低的天花板,并通过二次反射提供恰当的功能照明所需亮度。一脉相承地,在卫生间内用到了线性荧光灯,用建筑师的话来形容就是“闪闪发光的表面用以反射间接的光”。

  

  流通区域的内表皮及外表皮,没有一处是随意被照亮的,且都很好地保持着一致的理念,同样采用隐藏式灯带水平洗亮人行区域的地面,例如楼梯及散步道。候场区的功能空间中的照明以突出功能性为主,多数采用线性或紧凑型荧光灯。

  

  金卤光源和大量的LED装置的使用在建筑中随处可见。LED在其中不仅起到了烘托氛围的效果,同时还解决了一些功能照明的问题(例如主歌剧厅中的水晶吊灯),在公共空间中,则多使用线性及紧凑型荧光灯。

  

  将照明融入其他室内装饰元素中是另一个原则,在公共空间表现得尤为明显。正如之前所提到的衣帽间及盥洗室,使用了大量的隐藏式照明手法。从艺术表现上来讲,olafur
Eliasson设计的穿孔表皮及隐藏在其中的LED光源使整个墙面看起来富有韵律感,绿色和白色的光在有节奏地变化着。

  

  新奥斯陆歌剧院无疑是一件非常成功的建筑作品。很明显,无论从天然光照明还是人工光照明的角度来看,都是经过精心考虑和设计的,并且巧妙地将照明与建筑元素融合在一起,同时充分表现出建筑的特点及细节。建筑的形式、氛围及功能,每一方面都值得称赞,无论白天与夜晚都非常出色。

  

  

  项目标签

  文章分类:建筑照明

区域位置:意大利

建筑师:Snoetta AS

项目管理:Tarald Lundevall

编辑:梁洁莹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