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巨额投资未见回报 OLED已到积极上位 屏幕可以弯曲、折叠的手机,像纸一样薄的电视机屏幕;白天时透明的窗户能让光线照射进来,晚上则变成一种光源;导航资讯能藉着汽车挡风玻璃播放。这些未来电子产品的美妙之处,要归功于
OLED技术。
就在国内彩电产业疲于奔命、在
液晶由
CCFL向
LED转型时,这项被称为“液晶
显示器的替代者”的技术又开始了大踏步产业化进程。
1月20日,据获悉,由
创维集团与华南理工大学共同投资的广州新视界
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已攻克金属氧化物
半导体TFT基板关键技术,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5代线
AMOLED产业技术,并达到规模量产。在此前的两年时间,国内各地OLED投资日渐升温,多条生产线先后上马。
虽然国内厂商一改以往等技术成熟后再切入市场的习惯做法,但与国外竞争对手相比,它们在新技术的产业化方面依然存在很大差距。如今,三星已经把目光放在了55寸大尺寸机型的规划上,并计划在2011或2012年投建第八代OLED
测试生产线;LG计划年内在美国和欧洲量产31英寸3D-OLED
面板;在OLED蛰伏1年多的索尼,在今年的CES上展出了24寸
裸眼3D OLED电视,连TCL集团(000100)董事长
李东生都称赞其“颇为吸引眼球”。
来自调查机构DisplaySearch的研究报告显示,OLED电视未来几年的增长率将维持在300%以上,其超越
液晶电视的速度可能要比液晶电视替代CRT的速度更快。
值得玩味的是,对于国内厂商来说,真正隐忧的可能是面临如何在液晶时代兼顾新显示技术发展的重大考验。目前,国内彩电产业为突破在上游液晶屏方面受制于人的局面,正尝试建立自己的
液晶面板生产线,一旦OLED替代趋势不断加快,这些投资将面临难以收回成本的尴尬;如果现在就投入OLED产业的研发和产业化,有限的资源能否足以应对眼下液晶时代的竞争压力?
突破落后者角色 在全球显示技术发展过程中,本土企业在之前的CRT和液晶技术发展早期未能及时跟进,最终只能扮演产业链上利润较低的制造和代工角色,导致在外资品牌发起价格战的时候,国产品牌只能被动面对外资企业的围剿。
“就
消费电子行业的企业来说,做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拥有产品的定义权,产品定义权不仅仅是价格,相当于对产品核心技术、应用专利、产品的关键器件、核心部件的掌控和研发制造。也就是企业必须要拥有在消费电子领域全产业链、一体化的产业构架和技术支撑,如果没有这个做保障的话,企业只能成为一个简单的制造工厂,那么你的企业永远是做最低端的,最末端的,也没有进一步升值空间,”长虹集团企划部部长、新闻发言人刘海中对时代周报记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