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不勒斯的一处地面有着40多米深的大坑。那是从底土中挖出的数以吨计的火山沉积物所留下的痕迹。当项目设计师第一次到此参观时,觉得凹坑不应被完全覆盖,于是这个繁星闪烁的地铁站诞生了。
地铁站特别的深度,以及其几乎一半位于海平面以下的事实启发建筑师把地铁站内部在海平面之上部分设计成看起来犹如从岩石中开凿出来一样。
较高部分的地面和墙壁都覆盖上了天然石材,售票大厅内的阿拉贡地区壁画加强了挖掘效果的质感。海平面以下区域完全被蓝色的玻璃马賽克覆盖。在地面上,所有装饰是土质且无光泽的,而地下的世界则是蓝色的、华丽的和充满活力的。
这两种形式由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来进一步得到加强:来自南非的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运用石材马赛克设计了两幅那不勒斯主题的壁画,呈现出地铁站内“开凿”区域粗糙、远古的特征;
而来自美国的艺术家鲍勃·威尔逊在地铁站内的“水下”区域安装了两个长条来呈现海滨景色的装置,当人们沿着走廊行走时,装置里的波浪会微妙地移动。
鲍勃·威尔逊也解决了地铁站内部照明问题。白天阳光会透过顶部的开口渗透进地铁站内,但是夜晚任然需要灯具照明。
从顶部向下照射进来的光线可能会对站台的行人造成眩光,而从下面投射出的上照光同样会对从街上进入到地铁站内的行人造成眩光。
对此鲍勃·威尔逊的想法是把LED灯具嵌入到整个锥体结构的表面,这样将照亮内部所有的区域。
他还研发出了一套随着时间推移能够协调每个LED的颜色和亮度的程序,因此乘客在每次乘坐地铁时将欣赏到不同的画面。整个效果令人不可思议。
南非的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除了地下的设计工作外,还和他的团队还在Via
Diaz路的末端设计了一片区域,这片区域现在已经成为宽阔的步行广场,人们在繁忙穿行于Via Toledo路时能够在此处享受片刻的休息。
继而,整个地铁站提供的远不止一个复杂的图像聚集区域。身处其中会带来一种独特的体验。尽管地铁站建在地面以下很深的位置,建筑师仍坚持采用天然光的方案。
当然,并没有充足的天然光能够高效地为整个地铁站提供照明,但从心理学角度上来说,让使用者知道即使在这样的深度他们仍然可以接触到天然光对他们而言是有益处的。这个项目不仅特别,而且是独一无二并具有艺术价值的。
没有人曾想过往地下空间插入一个如此尺寸的漏斗状物并运用灯具照明在多个层次上来照亮地铁站。
如果没有从天然光中得到的灵感以及漏斗状凹坑所产生的不寻常效果,整个地铁站可能和其它地铁站一样。灵感是个奇妙的现象,一个不可思议的事物,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它能够激发你的创造力,这个地铁站就是最好的例子!
项目信息
区域位置:意大利,那不勒斯
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鲍勃·威尔逊
照明设计:鲍勃·威尔逊
编辑:梁洁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