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诗词引发的故事

老王徘徊在超市为小王挑选儿童节礼物拿起玩具“不行,他玩心太大,不能助长不正之风。”拿起零食“不行,不能让他在吃货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拿起唐诗宋词300首“perfect,就它了~” 小王开森地诵读爸爸煞费苦心为他买的礼物:《眼暗》——唐·白居易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千药万方治不得,唯应闭目学头陀。 《病眼花》——唐·白居易头风目眩乘衰老,只有增加岂有瘳。花发眼中犹足怪,柳生肘上亦须休。大窠罗绮看才辨,小字文书见便愁。必若不能分黑白,却应无悔复无尤。 “白居易和我的症状怎会如此相同?”“莫非古人也近视?他们近视怎么办呢?” 摇头晃脑 防近视其实在古代,中医视“近视”为一种病症——“能近怯远症”,后来古籍《目经大成》将这种症状定义为“近视”。 灯光出现之前,大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电脑、电视、手机的诱惑,用眼时间相对较少,所以近视的人非常少。即便有近视现象,也大都是苦读的书生。凿壁偷光、囊萤夜读,长时间处在光线不佳的环境下看书,才会造成近视。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陆游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看,这两位老兄恐怕是高度近视~ 古人近视怎么办?在古代,“定志丸”是用来治疗近视最常用的药方,也有用穴道按摩和针灸来治疗眼睛的。据说,古人读书时的“摇头晃脑”也是用来预防近视的,常摇头晃脑,颈椎可以得到放松,从而达到预防近视的效果。 见证奇迹 画面清据说,公元1世纪前后,古罗马一个国王非常喜欢看体育表演,但由于视力不好,每次看比赛时一些精彩画面总是朦朦胧胧,很是不爽。有一个工匠得知此事后,用绿宝石做了一只像钟表匠修钟表时用的单眼镜献给国王,国王戴上后,感慨从来没看到过这么精彩的比赛。当然,这个工匠也从此走上了人生巅峰。 也有人说,在13世纪中期,英国一位善良的学者——培根,发现很多人视力不好,看不清书上的文字,他很是忧愁“我得想办法帮助大家看清文字”,一次一次又一次的实验均以失败告终。 众里寻它千百度,它却在灯火阑珊处。一天的雨后,备受失败打击的培根来到花园散步,突然发现透过蜘蛛网上雨滴看树叶,叶脉大了不少,连树叶上细细的毛都能看得见。此时,他欣喜若狂的一路狂奔到家,然后找到一颗玻璃球,用金刚和锤子割出一块,果然,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书上的文字变大了。 几经磨练 镜成形还有人说,中国人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眼镜。关于眼镜的出现说法很多,但至今仍无可考证资料证明眼镜到底由谁发现。 据史料记载我国很早就出现了“眼镜”的概念,但市民真正使用是在宋朝,不过不是一般市民使用的起哦~慢慢的到了明清时期,眼镜的使用更多更广了些。到清乾隆年间,便已能自产眼镜,镜架为黑漆木框,装有系结的丝带,镜片由水晶磨制;至嘉庆年间,眼镜开始逐渐普及。 眼镜的外形也经历了由“双片线绳挂耳式”到“双片无活节直腿式”,再到“双曲腿眼镜”。 防不胜防 度数增如今,随着电脑、手机的普及,人们的用眼时间慢慢变长,市民近视比率逐年增加,市场上的近视眼镜品类也越来越多。镜片材质也由单变多:普通的玻璃镜片、树脂镜片、pc片等,镜架样式更是数不胜数。家长们为了孩子眼睛的健康,更是不畏价格想法设法为孩子配一副好眼镜。 但,不论眼镜价格高或者不高,质量好还是不好,近视的症状一直在那,不消不减。此时,戴着1000°近视眼镜的老王,坐在客厅收听到新闻播报:据调查统计,目前我国约有4亿近视患者,其中青少年所占比例高达三分之二,且仍在增长。在此提醒各位家长,孩子长时间观看电视,迷恋电子游戏等,会给视力造成一定的损害。作为家长,不仅要培养孩子正确的用眼习惯,而且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光线环境,有效保障孩子的用眼卫生,尽可能降低近视的发生。 听到这段报道后,老王转头看看小王,看见他一边诵读诗词,一边揉着疲惫的眼睛,然后默默的拿起手机,打给翌光科技的一位老朋友,“老赵啊,今下班之前必须给我邮一盏你们家的OLED灯~” 翌光OLED有机台灯是由清华美院著名工业设计师邱松主持设计,台灯的光线如早上八点钟的阳光,不含紫外、红外辐射,也无蓝光危害,其光源是迄今为止最接近自然光的友好光源。
  • timg (3).jpg
  • timg (6).jpg
  • timg.gif
  • u=4171644072,3848377965&fm=11&gp=0.jpg
  • u=4181127644,3494503631&fm=23&gp=0.jpg
  • 微信图片_20170601091826.jpg

回复数 3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