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LED照明照明网讯 2017年春节期间参观詹姆斯·特瑞尔回顾展和上海双年展,最大的感悟就是"见·所未见"。这里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见",看到了全新的视觉表现方式;二是"所未见",感知到了视觉以外所蕴含的意味。"见"(视觉)和"所不见"(感知)是照明的一体两面,孰重孰轻?
为方便叙述,本文以上述两个展会的作品作为主线,结合一些类型接近的作品进行分类比较,探寻美妙的"见·所未见"。
一、特瑞尔《全域装置》、童音智《倾斜》、依凡娜·弗兰克《迷失站台》
1、特瑞尔《全域装置》用光营造的幻像,完全模糊了感知。看是一面墙,不过是光的魔术,再走一步就掉到光幕背后的空洞去了。门内门外也是一样,身在何处,永远是个谜。特瑞尔对光的理解和运用,对空间的分割和营造,对观众心理的把控和引导,通过韵律变动的光线和不时更迭变化的色彩,很容易把人带进迷幻和冥思的状态。
儿子看完后说:"想不到光还会骗人。"我说:"光不会骗人,光还是原来的光,甚至特瑞尔也没骗人,他只是利用了我们的错觉,真正骗人的是自己的眼睛。"
2、第四届广州三年展印尼艺术家童音智作品《倾斜》,本来是一个声音装置,但我更愿意把它看成一个灯光装置,因为这个作品对我视觉的冲击远比听觉要大得多(可能因为我是照明从业人员,对其他人另当别论)。在一个纯白色的全封闭展厅内,只在顶部安装白光的荧光灯管(色温约6000-7000K),营造了一个没有参照系的纯色世界。
毫不夸张地说,我在头几分钟完全处于一种美妙无比而又无法形容的晕眩状态,有点跳楼机的失重感觉,说是"白日梦"也不为过。以前看到一件精彩的灯光或夜景作品,经常会用"富有视觉冲击力"来形容。但在这里,视觉已不重要,视觉以外的感受才是重点。
3、双年展克罗地亚艺术家依凡娜·弗兰克的《迷失站台》,设置了三个独立的场景。我对其中的频闪灯场景印象最深,别说睁开眼睛,就是闭着眼睛,也能感受到穿透眼皮的频闪光,埋头于手臂才能坚持久些。频闪究竟主要是通过"见"还是"所未见"来发挥作用,值得好好深究。
二、特瑞尔《楔形空间》、陈庆《跑》
1、特瑞尔的《楔形空间》,光与空间的关系似幻似真,游移不定。通过隐藏的彩色光源,在镂空的空间形成层层叠加的光幕,除了三个矩形轮廓,眼里只有迷雾一片。打个无聊的比喻,在雾霾弥漫PM2.5爆表的夜晚看夜景,大概就是这种感受。
从与中国现实的切合度来说,《楔形空间》相当于光的雾霾(这里不是贬义),在几十年前预言了我们城市的当下。
第一张是现场照片,拍得不好,无法反映现场光与空间的关系。第二张是网上下载照片,与现场视觉效果比较相符,供参考。
2、元旦期间在深圳华美术馆"家庭影院"新媒体展看到中国艺术家陈庆的《跑》,通过摄像和投影,把参观者的图像在多层次的透视空间里延时呈现(照片是我自拍),奇妙非凡,与特瑞尔作品相比毫不逊色。
三、特瑞尔《角落投影(正方体)》、《角落投影(三角锥体)》
1、《角落投影(正方体)》正面看晶莹剔透,侧面近看,原来跟其它角落的墙面并无二致,只是投光区的颜色有所不同。
2、《角落投影(三角锥体)》怎么看都觉得有点问题,走近看才发现出光角度不够精确,投光区与地面白色三角形不完全重合,影响了视觉效果。
为什么两个作品出来的立体效果不一样,秘密在于投影的出光口形状和出光角不同,需要经过严密的光学计算和精密的现场设置。看来,想成为一位杰出的灯光艺术家,仅有情怀是不够的,还要有过硬的技术才行。
四、特瑞尔《墙角装置》、丹·费拉未因《无题献给巴尼特·纽曼之一》
1、特瑞尔《墙角装置》很精彩,通过围绕该装置在不同角度所拍照片,可以感受到特瑞尔的灯光魔术。不过,该装置布置也有瑕疵,在小角度能看到光源,就像魔术穿了底。
2、第四届广州三年展看到美国艺术家丹·费拉未因的作品《无题献给巴尼特·纽曼之一》,是用荧光管创作的作品,一样创造出引起幻觉的景深,呈现光色对空间的改变。
五、特瑞尔《曲面玻璃》
经得起远看近观,反复摩玩。远看是一幅平面的朦胧画作,近看则细味到空间的层次和细腻,特别在小角度静心感受光的变化,空间也随之变形。
六、特瑞尔《反射全息影像》
1、买票的时候,有位带着小孩的家长问工作人员是否有3D作品看,有3D他就买票,没有就算了。看来,3D在国人眼里已被神化,代表了灯光艺术的最高水平。
我对这类作品不太感冒,3D跟光学技术关联多些,与艺术关系相对较弱。
2、第三届深圳海上世界灯光节看过特瑞尔相关全息作品,当时都没惊艳感觉,枉论现在。
七、罗斯·曼宁《二向色滤光片(延伸的投影)》、埃蒂安·雷伊&维尔弗里德·温德灵《时空奥德赛》
1、双年展澳大利亚艺术家罗斯·曼宁的《二向色滤光片(延伸的投影)》,通过三台投影机分别向三堆三角形滤光片打白光,在背后白墙上随机编成彩色的动态图像,联通、隔断、编组,变幻莫测。由于在开放空间展示,观展精神松弛,更容易堕进艺术家所营造的奇妙氛围。
2、深圳华美术馆"家庭影院"新媒体展法国艺术家埃蒂安·雷伊&维尔弗里德·温德灵的《时空奥德赛》,也是投影、彩光,身处其中,深刻感受到空间的融合以及边界的消解。相比《二向色滤光片》在开放空间展示,《时间奥德赛》是在暗室表演,"所未见"部分更加深刻。
结语
从以上作品可见,"见"(视觉)固然重要,"所未见"(感知)更是弥足珍贵,而且视觉和感知均需通过合适的空间来呈现。这些室内灯光艺术的道理,只需适当调整,同样适合城市空间尺度。可惜,在近年这一波城市照明建设狂潮中,不论空间,只求视觉,枉论感知。城市白天遭人诟病的"千城一面",随着照明建设模式的批发复制,在夜晚沦陷得更加彻底。
事已至此,何去何从?特瑞尔等艺术家给我的启发,在于空间、视觉、感知的三位一体,探寻城市照明的"所在(空间),所见(视觉),所悟(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