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 LED的未来,谁来的地位更重要?

LED产业即使未及真正的凛冬,也已秋意盎然,先不看节节败退的显示市场,利基型市场明明有植物照明、UV、IR;成长型市场还有照明、车用、小间距显示屏;从技术进展来看,也还有未明的市场如CSP、未来的市场如Micro LED等等,不胜枚举。



  “凛冬将至(Winter is Coming)”--这是在史诺家乡朗朗上口的一句格言,其实很多人问我,冬天来了就来了阿,还能有什么特别的意涵吗?我必须语重心长地说:



  “宝宝们,意涵可深了!”



  其一是要警惕我们随时有能过冬的储备能量,人类团体或族群的强度,大大依存于其“储备”的能力,储备的影响力胜于瞬间创造力,或者换句话说,创造力在具备储存价值时,才能真正发挥长远的影响力,“挥发性创造”如同无法储存的水跟电,充其量,只是午后的一场雷阵雨;其二是提醒人们宇宙无限的创造力,以及时间颠覆万物的淫威,千万别以为你习以为常的一切就是真理,常理不等于真理,理所当然的“表象”与“惯性”,常常是为了服务“意外”而存在的,表象如同魔术师显眼的白手套,真相则藏在深色的西装里。想想英国脱欧、想想川普当选,再想想那突然涨价的LED。



  







  LED产业即使未及真正的凛冬,也已秋意盎然,先不看节节败退的显示市场,利基型市场明明有植物照明、UV、IR;成长型市场还有照明、车用、小间距显示屏;从技术进展来看,也还有未明的市场如CSP、未来的市场如Micro LED等等,不胜枚举。这么丰富的应用市场,只要肯持续摸索、布局,应该有充沛的成长能量啊!应该有无限的想象空间啊!但骨感的事实是“五个太”--“太小、太被动、太慢、太简单的市场没得赚、太困难的市场做不来”。所以丢入真实火炉后,大多数如残枝落叶,烧不出什么温度,而其余的是潮湿的树枝,看起来很扎实,但烧了老半天只有阵阵呛鼻的黑烟。



  所以怎么办?转眼即至的冬天,烧得意兴阑珊的炉子,打哆嗦的一屋子愁眉苦脸,最后只能指望那些外出捡柴未归的英雄们,能把这个冬天、下个冬天(如果还有下个)的温暖带回来。



  “你铺陈这么久,我还是听不出跟做庄什么的有毛关系啊!”



  山姆打断我,让我瞬间觉得心情不美丽。



  “那、那是因为我根本没有在铺陈啊!”



  白了山姆一眼后,我决定进入主题。



  Micro LED在一连串的技术挣扎背后,其实有一个台面下颇有争议的商业化问题--“谁当庄家”,白话一点说,就是“谁来负责把所有关键材料串起来,成为Micro LED Display模组的整合者”,做庄的好处是掌握供应链的绝对话语权、光鲜亮丽的产值与隐含的就业供给、决定技术与规格的走向,以及其他有形与无形的商业筹码……这虽然不是现在就该迫切浮上台面的议题,但至少也不算伪命题,因为比起OLED没有悬念的由面板厂主导,Micro LED的角色因为太特别,导致许多参与者视这份特别为翻转的机会,想借此新技术的崛起,成为主掌显示器的庄家,先不论这种心态是不是痴心妄想,至少这些计划背后都有一套自圆其说的可能性。



page



  先来看一下候选人,目前登记参选的有:



  ◆ 面板厂



  理所当然的卫冕者,从CRT转平面显示器后诞生的面板厂,一路从LCD到现在的OLED,都是显示技术的整合者,拥有光源、驱动、背板、封装的整合技术与采购权力,即使光源的部分在open cell模式时转了出去,到了自发光的时代势必得再回来。



  注:open cell的模式就是面板只卖液晶玻璃,没有含背光模组,所以LED的客户会在这个模式中,从面板厂变成背光模组厂或是下游的系统厂。



  







  来源:自由时报(重点绝对不是Show Girl,是电视面板)



  ◆ 转移厂



  巨量转移这段仍有许多商业模式的可能性,比如卖设备、技术授权、外包转移…虽然直接成为庄家的可能性不高,但反正列一下身体健康,显得史诺条列能力无与伦比。



  好啦说真的,转移的优势就是他是Micro LED实现商业化的核心技术,由掌握最关键技术的参与者主导,倒也不是不可能,如果转移厂有那么一点可能性(与野心)做完整个显示模组,这个转移厂理论上不会是纯粹的转移厂,后面的例子会说明。



  







  来源:X-celeprint



  ◆ 品牌/系统厂



  由自有品牌,或是组装整机的代工系统厂来做庄其实也合理,毕竟本身位置在产业的终端,垂直整合自然是向上比向下简单(大吃小比小吃大简单)。



  举苹果当例子吧,苹果并了Luxvue后一直是Micro LED着眼的焦点,Luxvue本身技术涵盖范围虽广,但核心就是个转移厂,即使很多研发与零组件采购发生在台湾,转移这一块还是硬生生拉回了美国,除了关键技术的考量之外,也衍生了许多商业模式的想像空间,如今川普当选了,“美国制造”喊得震天价响,能把巨量转移技术锁住,又能把产值与就业带回美国,即使过去几乎不碰制造的苹果,这回决定当庄也不是不可能。



  







  来源:苹果日报



  川普:“来,你乖,跟我回美国。”



page



  ◆ 半导体



  LED本身就是半导体,对制程要求高出传统许多的Micro LED来说,半导体从Chip Process开始接手已成为一个合理的模式,对半导体厂来说避免了磊晶的跨领域障碍,对LED厂来说也避免了微缩制程遇到的设备及制造工艺的瓶颈。



  当然,以半导体厂的规模和研发能力,切入这个产业时,自然不会只图一小段晶片制程,做这种附加价值有限的专业分工,所以目光自然而然的移向了“巨量转移”,这个Micro LED Display的Holy Grail。



  切入转移卡位战的半导体厂又可以分两种。



  封测厂(OSAT)



  转移也是一种广义的半导体封装,尤其当上游Foundry也开始切入Micro LED制造时,封测厂实在没道理事不关己。



  晶圆代工厂(Foundry)



  Foundry厂本身已有最具竞争力的矽制程,发展Micro LED + CMOS(on Si),搭配自己的转移制程,等于同时掌握了发光层、高端背板以及组装段的大部分核心技术,对于未来走向多晶片Micro Assembly的康庄大道,无疑是开了一扇想像力十足的大门,此时怀踹着一不做、二不休的企图心,干脆把其他零组件整合进来自己做庄,好像也在情理之中。



  







  ◆ 新创的整合型公司



  走向Micro LED这个未来技术时,会不会就像CRT当年走向LCD时,也创造出许多的新巨人?会不会到时出现许多全新的公司来整合这一切?严格说起来是有可能的,只是嘛,有能力出来做庄的新公司,背后股东大概还是那些老面孔,所以名义上虽是一个新的可能性,实际上比较像是上述选项迂回的再包装。



  







  候选人回顾结束。



  为什么没有友情列一下LED厂?如果有人认为LED厂可以出来做庄,史诺是很愿意洗耳恭听,但先撇开产业上下、规模大小、技术能力的考量,就问一个很单纯的问题:“请问,有钱吗?”



  那么,最看好哪一种商业模式?



  我的答案绝对是“面板厂”,理由很单纯,因为:



  (1) 显示专业:



  面板厂是目前为止“最懂显示技术的角色”,对于显示器的技术重点与商业模式,对于光的需求、面板的封装、驱动调效的Know-How,面板厂这些年对于光机电热的摸索与学习,早已让自己成为供应链中毫无争议的、集显示专业大成的专家。



  (2) 渠道门槛:



  整个显示产业发展多年,供应链已达到动态平衡,上下游间有紧密程度不一的共犯结构(多半是持股关系),如果不是透过投资、品牌主导,或策略联盟,纯外部的技术提供者想杀进显示产业,那就不是纯粹的技术门槛问题了。



  仔细想想,现在有多少面板厂,其实是品牌厂的孩子?



  对于来势汹汹的第三方挑战者,比如原本距离“光”很遥远的半导体产业,若想在未来掌握Micro LED更多的附加价值,重点在于先弯腰保持谦卑,清楚明白自己对于显示领域来说,角色是新进者、挑战者,而非任意妄为的技术征服者,然后抱着投入更多摸索成本的决心,那…确实会添增许多可能性;反观之,若半导体巨人以研发能力的高姿态小觑显示产业,史诺就完全不看好这个可能性。



  这道理台积电和三星其实已经体验过,当年这两位半导体巨人切入LED时,心里都想过“LED不过是次级的半导体,我们来做那是信手拈来”,结果最后都付出了小看“光”的代价。武学宗师要学新的拳法,本该让内功底子成为学习的助力,而避免让深根的思想与套路,反成为打基础的阻碍。



  前阵子看到一篇有趣的文章,大概重点是用国家政策、政治考量来看台湾发展Micro LED的“不得已”,内容观点非常的辛辣,史诺看了以后几度心痒痒,本想写篇文章好好翻案一下,但最后想一想倒是懒了,如果原作者看到这篇拙作,欢迎与史诺煮煮酒、交交朋友,唬烂一下Micro LED。



  而且我发誓我会收起瓦雷利亚宝剑。



  







  图:瓦雷利亚本人,与我爸爸。



  • ureievem.jpg
回复数 1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