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ED之父:中国OLED规模的工业化还没有开始 一年后,手机屏幕可弯曲折叠 “再过一年,你将看到屏幕可以弯曲、折叠的手机;再过3-4年,像纸一样薄的电视机屏幕将‘贴’在墙上。”
OLED之父、美国工程院院士
邓青云前天在上海大学演讲时,描绘了未来电子产品的美妙之处,而这要归功于一项源自他发明的OLED技术。
OLED比
LCD更薄更清晰,而且可以卷曲
63岁的邓青云出生于香港,现为美国罗切斯特大学教授,邓青云此次来沪接受上海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并做《有机电子发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演讲。
人们所使用的手机越来越清晰,正是源于
显示技术的发展。邓青云拿出了自己的手机--这个采用了OLED技术的屏幕颜色漂亮、清晰,“黑就是黑,白就是白,屏幕上白色和黑色
对比度很高,与色彩意义上的白色和黑色完全一样。”
邓青云解释道,OLED的中文意思为有机发光二极体。而这项技术的诞生和历史上很多重大的科学发现一样,源于一次“意外”:1979年的一天晚上,邓青云在回家路上忽然想起有东西忘在实验室,不得不转身折返。回到实验室,他发现黑暗中有个亮的东西,打开灯,原来是一块做实验的有机蓄电池在发光。他由此展开了对OLED长达30年坚持不懈的研究。
邓青云在1987年发表了第一篇有机薄膜电致发光的文章,并成功地研发出第一批OLED器件。他被公认为OLED的发明人,而OLED也被公认为新一代
平板显示技术。邓青云介绍说,OLED是一项基于有机薄膜的自发
光显示屏技术,其对能源要求非常低。LCD是如今我们最常见的
液晶显示器,器件结构较为复杂,由10多层面组成,每一层面负责扩展一项显示器的某一特性,如
亮度、视角等,而OLED只有三层结构。
OLED具有LCD无可比拟的优点,比如超薄,厚度只有1毫米左右;超轻;广视角;自发光不需要背景光源,当有电流通过时,这些有机材料就会自体发光;刷新速度是液晶的1000倍;高清晰;低能耗;制造成本低;可以实现柔性显示,即屏幕可以卷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