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OCP:PC电源最全面普及型百科全书 第一个测试的是Green Star系列的450W(LW-6450SG),如上图左所示。航嘉官方在这个Green Star外销型号中宣称转换效率85%。电源铭牌上赫然写着:“OUTPUT WATTS:450W(输出功率:450W)”。上图右是国内卖的额定功率400W的多核DH6。结构大致一样,差异上主要有:左边的这个没有PFC,右边的DH6是多了个被动PFC的电感。不过去掉PFC还能减少损耗;左边的两颗大电容都是1000uF,右边DH6的是两颗820uF的;左边的EMI部分、整流桥等稍微好于右边的DH6。看来航嘉的这个450W外销货就是个无PFC版的略作加强的多核DH6,按说额定功率450W也差不多。测试开始,在90W、180W、270W这三个功率点上转换效率表现神勇,一个老式的半桥结构的电源,110V的输入最高都达到过84.4%。尽管是最高的效率数据才如此,还算航嘉总算摸到的自己宣称的效率值。看来航嘉真舍得在外销型号上下料,用的都是好管子,绝非是国内卖的那种。不过在结果在41.5度的环境,450W左右的功率点上,2分钟不到电源炸了。不仅如此,备份的第二颗也炸了。在360W这个功率点,效率从270W时候的83%暴跌至73.6%,看来这东西严格说也就是个300W出头的水平。

第二个测试的型号,上图左,是航嘉当时压箱底的东西,航嘉英文网站列为服务器电源的Titan 650W(HK650-52PEP),只不过是被Best Buy的子品牌Rocketfish拿去贴了个700W的牌。买这电源花了这网站$165。和国内卖的多核F1(上图右)那是相当的像。输入端整流桥上加了散热片。5V/3.3V输出采用同步整流技术,50度5W小时MTBF,相当高的指标,这等于宣称了50度的额定功率标定。测试结果是这个Rocketfish 700W 完成了50度下700W的输出考验。各组电压非常稳。纹波水平很一般,满载时12V 92.6mV(Hardwaresecrets这个站点的纹波测试在外媒中并不是最严格的,真正要看“厉害”的纹波测试去X-bit labs看)。效率在500以内能保持在80%以上。在极限的过负载测试中通过了770W的直流输出。航嘉扳回一局。
第三个测试的型号,是航嘉给Best Buy另一个子品牌Dynex贴牌的400W,和第一个450W结构是一样的。差异是两颗主电容和主变压器相应缩水,缩到DH6之下了。一次侧没有变化,二次侧的管子有所变化,但管子指标还是一样的。测试结果,航嘉再次过关。45度下通过满载测试。就是纹波难看了点,满载时12V1达到113.2mV,恰好“还算合格”(这个结果换到X-bit labs的测试肯定就不合格了)。不过这个表现相对于当时$80的售价,实在有点说不过去。
第四个型号,航嘉的自有品牌V-Power系列550 W (LW-6550SG,不过实际上是Green Power系列,原文已经订正,航嘉在这里两个系列对应了同一个型号),英文官网宣称>80%的转换效率。内部和第一个测试的LW-6450SG十分相似。只是整流桥和PWM的管子有所加强,和Rocketfish 700W一致,只不过是整流桥上没有散热片。二次侧和LW-6450SG相比12V管子一致,5V的管子有加强,3.3V的管子有减弱,总体上来说在一个水准。铭牌上写着“OUTPUT WATTS:550W”。测试结果,和第一个型号非常接近,325W输出的时候的效率非常好,最高85.3%,电源在挑战550W的时候华丽的炸了。而在前一个测试点,输出427.3W的时候,各路的纹波已经很不成样子了,转换效率也快速跌倒了77%。也就是说这个电源实际的水准不超过400W,在350W以内还算好电源。一般来说一个电源炸机,主要是一次侧高压区的PWM管子出问题。二次侧的管子电压低,出问题的时候没啥动静。这次航嘉加强了PWM侧的管子,实际上也确实比第一个型号LW-6450SG “能扛”了一点。不过最后PWM管还是炸了,而且就算没炸的时候,输出那边早就一塌糊涂了。

第五个型号,上图左,航嘉自有品牌Green Star系列的350W (LW-6350HG)。输入侧整流桥和V-Power 550W完全一致;PWM管和第一个Green Star 450W以及第三个Dynex 400W型号一致,但封装小,散热稍微不容易处理。二次侧相比Green Star 450W在12V的管子指标上缩减到80%,而3.3V和5V则保持一致。“OUTPUT WATTS:350W”。航嘉在内地市场与之最接近的产品是上图右所示的350W的磐石400。二者相似度较大,例如在低压输出侧的结构和用料二者相似。有些地方相比磐石400相比稍弱,例如35mm主变压器尺寸小于磐石400的39mm;例如两个主电容仅470uF,而磐石400两个主电容820uF,但考虑到国内国外电压输入的差异,前者在110V时的容值470uF还比磐石400在220V输入时的容值410uF高。而根据和Green Power 450W的功率管的纵向比较,我认为LW-6350HG的功率水准和350W的磐石400还是可以比较的。测试结果,279.5W以前还非常的好。效率80%以上,最高测到84.2%,算是不辜负Green Power系列85%转换效率的广告词。纹波表现还好,12V不超过34mV。电压也比较稳,还保持在3%以内。但是在350W的测试点,电源再次炸了。虽然没有550W那次劲爆,但PWM管子也短路了。
关测试链接:
接着测试了Rocketfish 700W,温度45度,效率依然不超过80%。在120V输入条件下顺利通过所有测试。但在100V输入条件下,在满载测试点,第一台电源无法持续输出超过2-3分钟。而第二台电源会在满载时几分钟后发出“pop”的响声后,继续运行一分钟内关机。不过Rocketfish 700W的这个表现也在意料之中,航嘉在国内宣传的“三段式PFC”实际上是为一个并不成功的技术方案起了个很好听的名字,非要用主动PFC搭配老式的半桥结构,对电压的适应性并不好。在接下来的动态性能测试中,Rocketfish 700W表现一般。在输出质量的测试中,在535W输出时纹波表现很好,但在满载时纹波质量恶化得十分严重,5V纹波90mV,3.3V纹波80mV。最后
的结论:Rocketfish 700W勉强算是个550W的电源,真是不给航嘉面子。
相关测试链接:
http://www.itocp.com/bbs/thread-20585-1-1.html
总结一下的话,就是航嘉中低端的都炸了,而且也暴露了其他一些问题。700W的得意型号在100V输入的时候也有缺陷。其原因是什么呢?恐怕是方方面面的。
第一点,是航嘉自己在产品命名时候的混乱。航嘉把在国内惯用的型号、产品名称比实际额定功率高50甚至200的这种小伎俩拿到国外去了。一般来说,航嘉的实际额定功率比其型号低100。电源业界对额定功率(Rated Output Power)的英文标法并不统一,“Max. Power/Output”有的厂家指额定功率,有的厂家指峰值功率(Peak Power)。但如果厂商只标了“Max. Power/Output”的时候,一般是指额定功率,这个和国内的风气恰好是相反的。但航嘉就把这风气直接搬到了外销型号去,例如目前航嘉英文网站上的80MASTER系列,所有的型号的功率都是照着型号数字标的。其中的HK701-11PEP(对应内销的磐石800),80PLUS记录的额定功率600W,但网站上仅标出“Max. Output Capacity: 700W”,我想是个老外都会理解为700W。这就不单是小动作,而是彻头彻尾的虚标了。我不怀疑磐石800能输出700W,但输出700W的时候就达不到80PLUS要求了。像第四个型号,所谓的“V-Power 550W”或者说实际上的“Green Power 550W”,绝对有这个成分,至少虚标了100W。
第二点,对于测试的两只Green Star系列,问题就不这么简单了。前面我们分析过,Green Star系列的两个型号和我们已经熟知额定功率的内销型号相比,并没有关键性的缩水迹象,就算是缩水,也绝对不超过50W,何况有些地方还有所加强。而且Hardwaresecrets测试的几个样品也表现出了内销型号所达不到的高转换效率。这个系列很可能是实标的。问题出在航嘉的功率标定方式上。航嘉这个档次的电源的功率标定都是在220V输入,25度室温下的。而Hardwaresecrets和
这些北美网站的测试一般是在110V左右输入,45-50度的环境下考验电源的,而且要运行比较长的一段时间,绝对不是拉上去随便截个图就了事。这时对25度标定额定功率的电源,就要考验电源设计的合理性,和用料的厚道程度了。比如Rocketfish 700W,虽然极有可能虚标了100W,但用料相对足,而且号称额定功率是在50度下标定的,也基本上安然无恙。但Green Star系列就没这么幸运了,至于航嘉DH6,X2之类的内销型号就更不要指望了。
航嘉在220V环境下积累的“经验”,拿到110V环境下就可能出问题。举个例子,整流桥在工作的时候是很热的,尤其是110V输出下,输入电流两倍于220V时的电流,发热量就是四倍了。很多大厂电源都会在这里加个散热片,或者把整流桥直接贴在大散热片上。Rocketfish 700W在这里就加了个散热片。但Green Power系列就啥都没有。就一个小散热片,航嘉在多核F1舍得用,多核R80舍得用。在什么冷尊、DH6,最“新”的多核X2都不舍得,还都非要把整流桥贴着主电容摆。这些航嘉目前的市场主打型号类似的缺陷还有很多。有些缺陷在220V环境下不是啥大问题,但拿到110V环境中就比较严重了。这也是本文一直
更看重航嘉新设计的产品,而对原有的,或者是新瓶装旧酒的东西非常不感冒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点,即使是25度标定的功率,设计得完善、合理的话还是可以通过测试的,至少不会轻易的炸机。Hardwaresecrets测试过的产品中,也有很多25度标定额定功率,但通过了所有测试,有的还能完成过负载的测试。而有些产品即使是无法通过,但也启动了保护措施。即使运行了一段时间后因启动保护而关机,也没有像航嘉那样出现效率暴跌的现象。航嘉产品本身的缺陷是少不了的。炸机的几台样品的过温保护似乎过于迟钝。而在站测试的第二台Dynex 400W,过温保护又过于神经质。航嘉的这几个电源的炸机,很可能跟温敏电阻无法正确的测定电源内部的温度,导致散热风扇的温控和过温保护失灵有很大关系。不管最终是不是这个原因,航嘉在这个地方处理的细节和一些台系厂的差距还是比较明显的。例如下面的三幅图,最左边的是航嘉的热敏电阻位置,PCB正面贴近二次侧散热片的一个位置,但工艺上无法保证会靠上散热片,更无法保证能“贴”在散热片上。这种温控做法的在内资厂中非常常见,远不止航嘉一个。而中图和右图给出的是一些处理得比较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