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C电源最全面普及型百科全书(4)
转自OCP:PC电源最全面普及型百科全书

图:300W ATX 12V标准交叉负载图的演进
各路输出有最高的限制,同时各路输出也有最低的限制。Intel最近这几次规范,在最低输出要求上有所强调。分为开机时候的动态情形和持续的最小输出两种。一般来说,详细的铭牌会标出每一路的最小输出的数据。但绝大部分电源并不会有这样详细的标注。
在判断电源的功率是否足够的时候,大部分人会去判断某一路电压的绝对值有多低:过低了的就是功率不够了,比如12V输出离12V不远就是功率还够。实际上这只是判断负载是否超出额定功率的一个角度。很多情况下超出电源的额定功率的时候并不必然表现为某一路电压过低。甚至部分电源某些路随着负载的升高,输出电压反而会升高。很多人对新买回来的大功率电源负载轻轻就11.9V、11.8V颇感揪心,实际上大可不必。对于电子设备来说,绝对值只是一方面,但稳定性更为重要。绝对值只要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就好,而电压“纹丝不动”才是王道。
3、电源的效率
电源的转换效率是指直流输出的功率与交流输入的功率(有功功率)之比。这是一款电源省电与否的标志。效率越高不但越省电,而且发热越低,对电源的静音和稳定性都有好处。近些年PC电源的技术进步,相当一部分体现在效率的提高上(具体的技术这里暂时省略)。

电源的效率受实际的负载的影响最大,其次受温度和输入电压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效率会略有降低;对于主动PFC的电源,输入电压升高,效率也会提高。电源的效率相对负载的变化情况比较复杂,按照ATX12V 2.3中的测试条件,电源一般在典型负载(50%)左右达到最大效率。当然,还是有些特殊的电源的。比如有的电源满载的效率不比典型负载的时候差,有的电源有着比一般电源更出色的轻载性能。上图给出了两个80PLUS铜牌产品的电源的效率随输出功率而变化的曲线。
曾经有一个说法,就是高效率的电源内部会相对比较空,过多的元件不宜于效率的提升。典型的例子就是FSP的GreenPower,Seasonic的电源内部也较空。实际上这是不对的。GreenPower元件少主要的考虑是欧洲的WEEE法案,元件少的产品要付的资源回收费用也就小。而现在服务器工作站级的产品也都在普及能源之星4.0的标准,符合80plus的服务器产品也越来越多了。OCZ的FSP OEM的ProXstream 1000W (已停产)就是个80plus的双层PCB的电源,类似的例子还有Dell的XPS 7系列的750W/1000W产品,也都是80plus认证的双层PCB的电源。台达电子宣称,在2010年将量产“90plus”的产品,也同样会应用在服务器电源产品领域。
提到电源效率,就不得不说80plus这个美国的标准了。其测试标准是依照ATX12V的测试方法,在轻载(20%),典型负载(50%)和满载(100%)的时候效率均超过80%。并且PF值>0.9(基本在要求主动PFC)。获得80plus认证的电源会贴有80plus的标志,在美销售的可以按销售数量享受美国的补贴。ATX12V,EPS12V都把80plus当作效率的推荐值,能源之星4.0标准干脆把80Plus的要求作为电源产品的子标准之一列入。HP、Dell和Lenovo(Think Series)这些国际品牌机厂商已经有相当数目的认证产品出现,几乎全线普及。基本上所有的大厂都有一定数量的80plus型号。而在国内,80plus在中高端的零售电源中十分普遍,而遗憾的是,国内的大部分品牌机产品还对嘴皮子之外的节能没什么兴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上环保节能标准也在逐步提高。2007年下半年,Google和Intel牵头建立起更进一步的CSCI(Climate Savers Computing Initiative)组织,旨在使2010年,降低计算机产品50%的能源消耗,同80plus协作,制定出金、银、铜牌三个进一步的标准,并在未来的几年内逐渐推广。新的标准和推广进度如下表所示: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