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527605541 于 2010-12-18 09:58 编辑
小台灯开发后感 作者:XXX/2010.12.16
开发背景:负责开发日本市场的小Y于某日拿过来一个小台灯,经过他嘴巴的一吹牛,就把那灯吹的神灯一样,那么小的台灯在日本卖200多人民币(我觉得有吹牛的可能),而且一个月几万只量的灯。然后我经理就大悦。(心想这么简单的灯能卖这样的价格,那简直就像天上掉馅饼一样),我看看也就那样。构造及其简单,别人鬼子也不是傻子。会被国人这样忽悠。我考虑再三,开发这个也简单,就跟经理商量把这个项目开案了吧,这事还真成了。
开发过程:就这样我的小台灯案子就这样的背景之下开始了,这个案子对我的开发历程来说是比较简单的,也许太”轻敌”.才酿造后来的小悲剧。一开始分析了下结构,就断定某某零件在市场上可以OEM到的。果不其然,我动用了我人力资源的优势,找到了金属软管跟夹子,相似度达到99.9%唯一不足的是表面处理不一样,我手头的样品是镀铬的,而它是镀镍的
效果可想而知,这是唯一遗憾的地方,跟供应商一开始谈的时候本来想叫它帮我重新表面处理下的,后来考虑到这个工艺的复杂,我终于开不了口,只能将就这样的样品了。其实找到这玩意我已经感觉到很满足了,很感慨OEM的强大。进而我们开始选光源、透镜,选什么光源,首先出于对产品本身的理解,LED眩光比较厉害选了带磨砂的透镜,角度30度,光源嘛,出于台灯用久了光衰比较严重的考虑,所以选用了CREE的光源,效果比较好,这两样定下来,这个案子就基本可以开始了。在设计灯罩的时候尾部搞了一个缺口,在没问加工商能不能做的情况下就发出去快速成型了,这就是上面说的小悲剧,后来问供应商说这个产品如果用冲压做,深度就太深,用旋压工艺做后部有凹口,导致无法做,发现这样的错误对于一个设计人员来说是非常丢人的事。其实这样的错误也是受到某些人的诱导(经理的诱导)。叫我尾部搞个缺口。没有怪经理的意思,结构最后拿捏的是我,到后来,把尾部凹的部分去掉,这个东西成了旋压很常规的产品.,所以加工就一点问题都没有了,然后头部搞点魅力的光圈,整灯开发就出来的了。
总结:开发前期要进行深度的工艺确认,减少设计的改良,缩短开发周期。对装配公差要特别考究,表面处理务必优良。为下一个成功产品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