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手机在智能家居等领域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有不少人把手机控制误以为就是“物联网”。笔者就和大家简单说明,一个物联网应用方案包含的成员与功能架构。
按照工业互联网联盟(IIC)提出的Industrial-Internet-Reference-Architecture工业互联网参考框架的定义,一个物联网应用方案可以分成三个层次:最接近受控硬件的装备层、串连装备层与企业层的平台层、企业层。
装备层
装备层顾名思义就是各种的硬件装备,也就是传感器,以及通讯架构上提高效率或降低沟通困难度所需的网关或通讯模块。
硬件装备可以安装在任何需要被感测、控制的设备上,举例来说安装在工具机等机密机械上,目的即在于收集精密机械的某些数据,例如震动、电流等;这些智能化的精密机械在同一个工厂里面有目的性的串连后,可能就是为了组成更有效率生产线的智能工厂。
很多厂商常常有个误会,总以为在个别设备安装传感器或者再增加一个通讯模块就是智能化或物联网化。过去两年市场上出现了很多的商品,尤其是智能家居相关商品,只要能连网再配上一个可以在手机上操作的app,就号称是物联网产品。实际上,对消费者来说,这样的作法只是把手机变成遥控器,与期待中物联网改变人类生活的远景相去甚远,导致许多人宣称物联网是个假议题。
这个误解产生原因是因为前期投入的厂商忽略了一个观念,物联网之所以被称为“网”,当然是源自所有的“物”都在同一个平台上被管控、甚至相互沟通(也就是所谓的M2M)。所以最小单位的物联网系统可能是一个家庭里面的所有设备,可以是一个智慧化的工厂,或者是医疗院所、停车场内的解决方案或以整个城市为范畴的智慧城市方案,也可以是以农田为范畴布下的各式各样传感器。
关键是这些设备不是各自独立,它们必须在特定的逻辑下被组织起来,用来达成特定的目的。举例来说医疗院所的方案,除了病患就诊流程改善外,还有搜集完整医疗数据,继而提供相关医疗人员参考判断的目的。从停车场出发的零售业应用方案除了基本的车牌识别、室内导航外,兼具掌握结算、商圈内商店连接、销售数据搜集等功能,下一阶段还将利用这些数据进行消费行为分析,其提供最终达成单点商场、甚至扩及多点商场形成商圈的面的涵盖等目标。
这些目的为何过去很难达成,理由很简单,以往停车场设备与结算设备、甚至商场内设备都由不同厂商使用不同通讯技术或软件完成,相互之间既不沟通,也不会有数据交换或互下指令的情形。只有当这些设备都连接在同一个平台上“听”同一种语言,用同一种格式传回数据,在同一个数据处理平台储存、分类、管理,才有机会整合这些异质性设备完成一个更大的任务。
目前市场上有那么多的系统整合商,就算有很多种不同性质、品牌设备,还是可以由他们去完成整合,这样难道不是物联网概念吗?过去系统整合商的做法通常是以项目性质,针对一个又一个的设备,自己安装连接项目所需的设备。这样的作法不但耗时费工,它连接起来的网络基本上就是一个封闭系统,不具备与其他系统沟通的能力。
按照德国工业4.0的远景规划,工业4.0的目标之一在于实现由零售端告知物流、最上游制造端的弹性化生产,在这样的概念之下,如果每一个工厂的智能工厂方案都各自采用不同的专有协议,试问如何实现所有数据从零售端回溯到制造端的流动与管控。
为了实现“万物联网”的梦想,各大物联网组织纷纷推出各自的通讯协议,例如苹果提倡Homekit,Google推动Thread,三星出了SmartThings,联发科开发Linkit芯片,这还不算过去通讯业使用的TR-069,移动终端的OMADM等等,有志投入物联网设备或应用方案开发的厂商,往往还必须判断自己开发的方案应该采用哪一种或几种协议比较有前途。
毕竟厂商投入研发资源开发支持某一种协议的设备或应用方案后,最怕遇到当年VHS与Beta争锋的场面,一旦胜负分晓后所有配合Beta规格开发的录像带生产厂商最后都面临设备养蚊子的窘境。
平台层
根据国际工业关系协会IIRA,平台层包含了两个不同的功能领域:设备管理与数据处理分析。目前市场上大部分看得到的做法都是两者合一,全部由同一个厂商完成。
甚至,更精确的说,厂商大多还没有平台层的观念,应用方案的发展厂商通常自己找寻合适的设备,自己扮演系统整合商的角色,写程序将所有的设备串连起来,同时按照规划逻辑自行收集与分析数据,并自行开发使用接口与仪表板供客户使用。
这样的模式接近于传统的系统整合商模式,能否有效处理不同性质设备间因为所需的通讯协议不同导致的可操作性、能否在同一平台上连接与管理海量的设备、能否专业地设计如天文数字般量级的数据处理分析平台、能否与其他物联网应用方案采用者沟通、能否以比传统系统整合商更有效率开发成本更低廉得物联网应用方案,都是采用这种开发模式的厂商与用户应该评估的重点。
以笔者观察工业互联网联盟IIC由许多国际性公司筹组的试验方案,仍以各家按照自己的强项分工合作为主流。举例来说,TCS, Cisco, Siemens, Oracle, Infineon, Tego共同组成一个团队,研发智能供应链统,以参与者的知名度与规模来说,这样的研发团队阵容堪称梦幻,也显示与其关起门来自己开发一个物联网解决方案,各大国际性公司宁可结合各自的强项,按照IIRA架构共同开发功能更强大的方案。
毕竟,如果真的如同IDC预测,2018年将有高达220亿个设备连网,平均每个人拥有6.58个连网设备。届时有规模的物联网平台将同时串连数以亿计的设备,如何管理上亿个设备仍能精确不失误,这个平台上又将同时收集与处理的数据量有多么庞大可想而知,因此就可以想见为何连国际性公司都选择“集体创作”与分工合作。身在中国的我们,对于物联网应用方案开发伙伴的选择,岂可不慎。
企业层
最上层也是最关键的企业层则包含两个不同的功能领域:应用方案与业务管理方案。对于市民来说,公交车候车亭是否智能不是重点,只要能够让他们在苦苦等候公交车20分钟后,同时来了三班公交车,他们能够聪明地选择三辆公交车中有空位的那一部才是重点。在这个例子里面,候车亭背后的电视面板监测并显示每一部公交车的空闲座位的功能就是应用方案,市政府或公交车公司在后台监控每部公交车行车状况的业务管理方案。
对市民来说应用方案的开发者与公交车信息服务提供商是否采用具备联网能力的智能硬件、运用哪几种通讯协议根本不是他们关心的角度,所以他们不会因为政府宣布候车亭导入物联网而欢呼,他们关注的重点永远在于这个新导入的应用方案能否带来原本不曾被满足的便利。
所以,有能力发掘各行各业或民生消费中尚未被满足的需求,并找到功能合适的智能设备,串连到性能优异的物联网平台,开发简便好用的用户接口的软件业者,才能提供让被服务的市民有感觉,政府认同的便民服务。
过去几年出现许多轰轰烈烈去投资了智能硬件团队的例子,这些开发计划或被投资的新创团队大多面临市场需求迟迟没有出现的窘境。其理由就在于缺乏从需求端着手开发物联网的应用方案,并通过这些应用方案创造或满足使用者需求,光是一个“智能硬件”对于用户来说与玩具无异,但又比玩具贵了许多。
笔者认为,如果真的希望在物联网产业有所斩获,如何有计划的培养各个行业许许多多的开发团队,才是政府应该投入的部分。
至于应该在专区集中软硬件厂商汇聚,减少整体物联网开发团队沟通成本,加快方案或智能设备开发速度,以各研究机构对未来物联网设备数量的预测来看,有能力串连这个数量等级、甚至更大数量设备的物联网平台才能真正让所有的“物”在同一个平台上串连沟通。
来源:物联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