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解剖I:90%的人对待创新的第一个错误





  在人们的日常工作中,总是会碰到这样的情况:当产品经理们为一个新产品设计绞尽脑汁而未解时,Boss总会说:“小王呀,你要跳出这个思路,要不做出的产品怎么能给用户带来惊喜呢。”


  


  当设计小白面对一个草图时,主管又会过来指导一番:“小王呀,你要跳出来,换一种思路来做这个方案,这个太老套了。”


  甚至于当码农面对一堆代码一筹莫展时,隔壁老王也忽然忙不迭地在身边插话:“小王呀,你都想了一天了,要不先休息下改天再换个思路看看。”


  上面的情形,十分符合人们的传统观念——创造力和创新力是个难以捉摸的东西,它从不遵循特定的规则和模式。要想具备独创性和革新性,人们就得“跳出框架”去思考。遇到问题时,要尽可能地发散思维,直到找到解决的方法。


  


  最好,你要让自己的思维如脱缰的野马一样,尽可能跑得远一点,以便让一个能够打败僵局的灵感突然迸发于脑海中。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难道创新力=不设定规则,发散思维,等待灵感上门


  要想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必须先弄明白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是创新?


  对于创新,大部分的理解是:创造出新的没有见过的东西


  相应地,当提到创新时,人们脑里面马上就会蹦出这些词:脑洞大开;做难题;跳跃性的思维,换一种说法就是:超出想象、超级意外、超凡脱俗。


  一、超出想象


  当人们想到创新时,总是寄情于要创新出从未见过新事物,比如这个:


  


  想象一下,在一间大大的体育场中,一只鲸鱼就那么凭空从地板中冲出。这大大超出人们的心理预期,实在是够震憾!


  二、超级意外


  把创新当作做难题,这题最好能难住大部分,这时候出来一个人,想出来一个普通人难以想出的答案,把题给解了,获得一片惊叹。


  比如,这个著名的”九点阵“实验,实验要求受试者用笔画直线,将3 X 3矩阵中的9个点一笔呵成,其间笔不能离开纸面。


  虽然现在人们早已熟知”九点阵“解法,但在20世纪70年代,知道它的人却寥寥无几。


  


  如果你曾经做个这个测试,你必然知道自己最初的解法无外乎是在9个点构成的正方形内部画线。然而,正确的解法却是,将线延长至9个点形成的区域之外。


  三、超凡脱俗


  一个经典且广泛流传的故事,是在20世纪60、70年代,当运动员们都习惯于“跨越式”的跳高方法时,美国某运动员有一天忽然心血来潮,想出来了“后背式”的跳法,从而一战成名,摘取了奥运会的金牌。


  


  以上是三种人们对于创新的普遍认知,可是事实上,当你翻开任何一本有关讲创新的书,它都不是用“超出想象、超级意外、超凡脱俗”来定义创新


  实际上,有关创新的定义,比如百度百科上的解析,是这么讲的:


  创新是指以现有的思维模式提出有别于常规或常人思路的见解为导向,利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在特定的环境中,本着理想化需要或为满足社会需求,而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方法、元素、路径、环境,并能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


  


  定义有点绕,就以上面几个例子来说明吧。


  以Magic Leap为例,虽然它用到了一些比较先进的技术,比如动态数字光场,光纤投影,但事实上更离不开现有的知识,比如整合各类传感器、陀螺仪等,用来感测人、手势、照明、大气等参数,才能达到在真实物理对象中构建虚拟形象。可以说,离开这些基础的知识,Magic Leap的AR技术,就真的只能沦为空中楼阁了。


  而“跨越式”跳高方法,它的真实原因是运动员福斯贝里发现在训练时采用当时“跨越式”的跳法后成绩并不如人意,于是重拾他拿手的剪式跳法进行训练。


  


  然而剪式跳法的问题是,选手很容易在过杆时背部撞杆。这就迫使他不得不在训练时抬高臀部,并不自觉地压低自己的肩膀。人们注意到他所作的那些小改时,因为他的技巧调整都是逐步进行的,每一步都只是稍加改进。


  从这些事例中可以看出:


  (1)创新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而是渐进式的


  (2)创新不在于完全背离或放弃已有的技术或思路,而是利用这些技术或思路,推陈出新


  而这才是创新的真实面目。


  那么,为什么人们喜欢总是对于创新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想法呢?


  原因在于:这符合我们的教育观


  在我们小时候,我们被教育的创新家,都是长这样:


  


  他们经过N多次实验和M多次失败,克服N * M多次困难,终于发现了之前从未被发现的事物,造福了人类。


  也因为这样的教条,使得在我们脑里面形成了固有的印象,一提到创新就认为高不可攀,一般人难以企及


  而真实世界的创新人物,却往往是这样的:


  (1)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进行改良


  


  比如这个克罗地亚妹子,在可种植铅笔的基础上,将茶叶渣、咖啡渣和凋谢的花瓣作原材料,替代铅笔使用的木材,而铅笔的顶端同样加入了植物的种子。使用的时候,削下的铅笔屑,可以作为肥沃土壤的肥料,真正实现了从头到尾100%绿色可持续。


  (2)对产品细节近似病态的追求


  


  乔布斯异于常人不在他的想象力,而在于其对于细节的追求,这种对细节近乎病态的追求创造出了苹果一代又一代无与伦比的产品。


  (3)资源的超强整合能力


  亨利·福特相信薄利多销比厚利少销要好得多。流水线灵感最初来自芝加哥食品包装厂用来加工牛排的空中滑轮,当它被引进到汽车生产后,整车装配的7882道工序达到了一个惊人的装配速度。


  


  现在你理解了创新的真实定义,也明白创新并不在于创造一个新的没有见过的东西,而在于利用现有的思维和知识,来改进或创造一个更好或者更新的事物


  那我们是否可以用一个更简单的公式来提出创新的原理呢:


  创新总和=旧有事物 X 连接杠杆率X 旧有事物


  换句话说,在这里,对于创新来讲,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旧有的事物与旧有(或旧的改进)的事物之间创立出连接关系,而且是有意义的连接关系,而这个连接杠杆率代表了连接所能达到的效果。


  那么如何去建立这些连接关系。


  答案是在框架内进行思考,也即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进行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想着跳出框架


  因为只有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和环境下,你才能够更好地发现事物之间的联系


  如何在自己熟悉的领域内更好地构建有意义的联系呢?


  欢迎关注本专栏,将在后续分五期来讲这些问题。


  作者:林炮勤,智圈创始人、创新实践家及IP咨询顾问,原腾讯、美的、富士康IP高级顾问,专注研究BAT及苹果谷歌等巨头的IP超过十年。


  更多内容欢迎关注炮哥的自媒体公众号“智圈”(iwdoing):


  • wrndnisc.jpeg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