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湖南卫视旗下的互联网业务芒果TV向媒体证实要做自己的智能硬件。芒果TV CTO黄冬说,希望打造“用户获得动态视频、音频体验最好的智能硬件”。黄冬定义的智能硬件包括互联网电视、智能机顶盒、智能手机等一系列产品。
实际上这一宣言早有预兆。湖南广播电视台台长吕焕斌去年曾介绍,芒果TV已与三星、飞利浦、TCL、创维、长虹、华为等40多家企业合作,拥有1600万用户。当时吕焕斌就表示,芒果TV在遵循广电总局监管要求的前提之下,有准备研发操作系统,以及自主生产芒果电视。
“更懂互联网”的公司颠覆传统广电系?没那么容易
跟广电有关的智能硬件也就是机顶盒和电视这类产品,广义上还包括未来的VR眼镜。生产这类智能硬件的厂商分两种,一种是我们熟悉的互联网公司,特别是手机厂商转型而来,另一种是牌照方或者版权方自己生产硬件。
传统上人们一般认为,那些“更懂互联网”的新生代公司,会在新一轮竞争中轻而易举地颠覆传统企业。几年前,当以小米和乐视为代表的一系列互联网企业借助机顶盒与电视切入这些传统由广电系统占领支配地位的领域时,人们普遍不看好传统的广电产业链有机会还手,主要是因为他们可能没有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只是保留观众、听众或者读者的概念,而没有把他们转型成“用户”。
但是时间过去很久,到现在我们再回头看,发现这些论断不一定成立。广电行业的监管在行业自然生长一段时间之后迅速走向成熟,互联网电视牌照及相关政策一直不明朗,最先切入智能硬件的互联网企业为此付出了探路者的代价。从技术出发,寻求牌照和内容支持是一条艰难的道路;相比之下,芒果TV证照齐全,只要决定发展智能硬件,资本和人才自会纷至沓来。
先内容后硬件,胜过先硬件后内容
实际上,智能硬件在国内发展的过程,证明企业和产品的兴衰,和创始团队原本的领域,行业经验,甚至是企业所有制和属性都关系不大。 例如,最早小米和乐视电视以低价杀入市场的时候,确实引起了传统厂商一定的恐慌,但后来这些机器还是显得繁琐的操作流程,无孔不入的贴片广告,都和电视作为一个合家欢的娱乐载体的功用相抵触,“便宜但不好用”成为这类网络电视产品给人的主要印象。已经通过自身优势解决了内容问题的硬件产品,则可以在产品设计上减少商业化因素,创造更大的自由度。
产品上的自由度还体现在硬件和内容更深层次的无缝整合上。在乐视年度大戏《太子妃升职记》的庆功会上,乐视宣布为这部网剧新增一个大结局,而观看这个结局的唯一方法,是购买一台“太子妃定制版乐1s手机”,售价和非限定版手机一样是1099元。为了一集电视剧专门花1000块钱买手机,这可以说是史上最贵的一集电视剧了。自然,这种抢钱般的营销手段充满争议,但这向我们展开了一种可能性,就是试水内容和硬件**的销售方式。因为芒果TV一直充分利用牌照和独家版权,希望自己控制网络端播出平台,相信它也会更积极地尝试推出特定硬件专属甚至独占的内容。
芒果TV CTO黄冬说,探索内容和硬件结合的创新型商业模式,正是芒果TV 2016年工作计划中的一件大事。这是一种只属于21世纪的硬件营销方式和播出渠道,它背后体现的创新含义甚至大过了事件本身。
而黄冬本人在互联网行业经验相当丰富,先后负责过土豆豆泡弹幕、魔豆路由器等多个亿级用户的产品、技术、运营和销售工作。他的加盟正是“体制内”公司寻求创新的真实写照,体现了芒果TV利用牌照和内容资源,广招资本人才的合理性。
芒果TV模式指明未来方向
近年来,广电系统下有多个牌照方利用制度红利,已经成功完成了互联网转型,而芒果TV是其中一个突出代表。芒果TV不仅是相关牌照的运营者,而且还拥有大量的独家优质内容,令其有充分信心由将自己内容置入合作伙伴产品的“”策略,转型生产自己的硬件产品。它不用担心与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受到影响。尤其是在网络出版新规实施细则尚不明确的情况下,紧跟“根红苗正”的牌照方,显然比依靠优酷土豆、爱奇艺等网剧出品方,更能够去除厂商在运营风险方面的隐忧。
黄冬在回答记者提问时,引用了谷歌的Android生态作为例子。“比如说谷歌其实做的就是Android 。芒果做产品更多的有点像谷歌去做 Nexus的这种意味,真正把应用和硬件本身完整结合起来的产品,我们觉得还是比较少。我们更希望在上面做一些更深入的结合,然后让大家认识一下普通的和更深入的结合会有所不同。但同时利用这种深度的结合,让合作伙伴跟我们在一起,再做出一些有差异的、有特色的产品来。”
不仅是谷歌,微软也在通过Surface系列电脑的成功案例,激励整个PC产业走出被平板和手机挤压的困境。行业需要一个标杆来号召,而我们有理由相信,坐拥湖南卫视强大IP和庞大粉丝群体,同时又是牌照商的芒果TV,通过制造自己的智能硬件产品,就会在智能电视、机顶盒这些产品领域起到这样的标杆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