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产品的制造成本正在逐渐增加,根据美国波士顿咨询集团发布的《全球制造业的经济大挪移》显示,中国制造的成本与美国相差无几,如果一件产品,在美国制造成本是1美元,而中国是0.96美元。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短短的这几天,先有富士康与印度马哈拉施特拉邦合作,未来五年投资50亿美元在该邦建设电子设备制造厂,后有三星显示器对越南追加投资近124亿元,用于扩建EL面板工厂,生产智能手机用中小尺寸面板。
另外一方面,人口红利消失所带来的是市场的停滞不前,根据奥维咨询的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彩电零售量为4461万台,同比下降6.6%,全年9个月份同比下降,零售额1462亿元,同比下降14.5%。
而这样一个数据还是在中国市场正经历大面积的智能化的环境下所得到的,《家电网购报告》指出,2015年上半年智能电视的线上渗透率已达75%以上。
在这个大前提之下,中国的电视厂商们正在迫切的需要寻找到下一个增长点,在奥维咨询研究院院长张彦斌看来,只有拓展海外市场才是彩电企业继续发展壮大的唯一途径。
而这个唯一途径是由多方面的背景所构建。
第一:日企全面败退
在全球电视市场上,一直有三大阵营,日本的索尼、夏目、松下、东芝;韩国的LG、三星;中国的海信、TCL、康佳。
其中,中国厂商的影响力最为薄弱,并且市场占有率最低,但是现在的情况正在发生逆转,日本的四大电子巨头在电视业务上集体撤退。
7月31日,夏普披露2015年第一财季财报(4~6月),当季液晶电视销量为141万台,较去年同期的173万台大跌18.49%,销售额为641亿日元同比去年同期857亿日元暴跌25.2%。
夏普对此解释,除日本国内液晶电视销售增长,去年退出欧洲彩电市场,美洲大型电视市场竞争激烈,中国市况低迷因此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大幅减少。
除了已经推出欧洲市场之外,最新的消息是8月初海信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面接手夏普美洲的电视业务。按照夏普电视的计划,亚洲的部分工厂也将面临调整(坊间传闻联想差一点就完成并购夏普中国工厂)。
再来看索尼,2014年索尼将电视业务独立,以求获得更好的发展摆脱连续10年亏损近70亿美元的泥潭,但是实际效果上,虽然索尼电视在去年的确摆脱亏损的沼泽,但带来的是市场份额的急剧下滑。
数据显示,除北美市场,在包括中国、欧洲在内的全球其他彩电市场全部出现销量下滑,当季索尼电视销售额同比下跌17.6%至1689亿日元。
行业研究机构DisplaySearch的数据显示,2014年第三季度,索尼占据了全球电视机市场总营收约8%的份额。
索尼电视业务负责人今村昌志也坦承, “保留电视机业务非常重要,但是,维持索尼的总体业务管理方案更具紧迫性。”
此意就是索尼,未来不排除出售电视业务,而市场也曾一度盛传海信将接盘。
除夏普、索尼正面临困境外,松下、东芝两家日系彩电品牌的处境更加堪忧。年初,东芝发布公告,公司海外电视机事业的自主开发、销售将全部终止,全面退守本土;松下则在也于2015年1月关闭位于济南的中国最后一家彩电工厂,并宣布将以贴牌代工方式在中国销售松下彩电。
据DisplaySearch中国区研究总监张兵估计,在2014年全球彩电市场中,韩系品牌占到40%,中国内地企业约占25%-26%,日系品牌整体份额不超过25%,还有10%属于美国和中国台湾企业。
日企的全面败退,给了市场一个巨大的真空地带,这给了中国的电视企业一个最好的进军全球的机会。
第二:中国技术、专利正在迎头赶上
8月11日,东南大学公布了最新的4K电视画质评测数据,在代表全球4K产品前三甲的三星SUHD、LG OLED、海信ULED三个代表技术中,参加评测的20位显示技术的博士和硕士们将动态对比度、色彩、亮度等主要指标的最高得分投给了ULED技术。
经过多年的发展、并购、沉淀之后,在电视技术上,中国的电商厂商正在逐渐减小与日韩之间的距离。
ULED技术,是海信经过4年研发显示技术,获得了170项专利,为此海信并购了加拿大技术公司Jamdeo和美国芯片公司Qrchcom。
在东南大学评测的10项最主要的画质指标中,ULED的峰值亮度、动态对比度、色域覆盖率、功耗等5个指标明显优于三星SUHD和LG OLED。黑场亮度、水平、垂直像素数3项指标三者相当。
另外,一直被诟病的中国面板产业也扬眉吐气了。7月底,在合肥市政府的助力下,京东方宣布10.5代线将在在今年年底动工。京东方公告称,将在合肥市投资建设第10.5 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生产线项目,项目总投资400亿元。这是全球第一条10.5代线。中国企业在面板产业亦步亦趋的局面或将改写。
一直以来,面板产业,韩日领跑,起步阶段中国面板产业亦步亦趋,在6代线阶段,中国面板企业一直被诟病“上马就落伍”。之后作为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中国面板企业一路奋起直追。如今也实现了反超。
而我们再来看看日韩的技术,以LG的OLED技术为例,这个被LG视为为未来打造的一个技术,不再使用背光源而采用了主动发光,以此改变液晶电视在表现弱光或者黑色场景时的病态。另外OLED还有超薄、节能、具有柔韧性等优势。
但是市场似乎并不买账,来自某第三方监测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OLED电视在中国市场的零售量仅有5000台,这还不是LG一家的销量,还包括康佳等本土地企业。
惨淡的销量,超低的成品率所带来的高昂价格是一大原因(价格是ULED的两倍),但更重要的它在一些重要节点上表现出的弱势,
根据智信购的评测:①其寿命通常只有5000小时,要低于LCD至少1万小时的寿命②不能实现大尺寸屏幕的量产,因此目前只适用于便携类的数码类产品;③存在色彩纯度不够的问题,不容易显示出鲜艳、浓郁的色彩。
如此高昂的价格下,还有这么多的劣势,消费者当然不会买账,但是LG却铁了心要在OLED技术上一条道走到黑。
据LG对外公布的计划显示,将在2016年第1季度逐步将OLED屏幕产能提高到63000块。而手三星这样的庞然大物目前的OLED屏幕月产能仅为3900块。
由此带来的是,在7月底, LG电视发布公告称,由于电视机和智能手机需求疲软,加之面临对手的激烈竞争,该公司第二财季利润大降60%。其中,公司当季营业亏损827亿韩元,创下2010年第四季度以来的最差纪录。
并购成为最佳途径
“大头在海外!”,多年前海信集团掌门人周厚健这句豪言壮语依旧记忆犹新,而就在最近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也指出,出海抢占国际市场已经成为中国彩电厂商发展壮大的关键。目前来看,中国电视是到了最佳攻占海外市场的时候。
在张彦斌看来,拓展海外市场“走出去”已经是彩电企业必然要走的路,需要重视的是到底该如何“走出去”。
由此,我们看到了中国三强在海外的一轮军备竞赛,除上述的海信耗资2370万美元收购夏普墨西哥工厂全部股权及资产外, TCL则是斥资1500万美元收购三洋墨西哥彩电工厂运营公司,同时通过增持完成对TCL东芝合资公司的控股。
之所以热衷于收购,最大的原因在于中国的电视企业在早期的发展壮大过程当中,一直占据的是市场的中低端产品,这个定位目前在海外的一些市场如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地或许有较大的市场,但在欧美这个成熟的市场当中,整体市场还是以高端产品为主,借助于与日本、欧美知名品牌的整合,中国企业能够快速实现对这个领域的攻占。
海信集团副总裁林澜表示, “海信近期的战略目标是成为全球彩电主流品牌且稳居前三,这是收购‘夏普美洲’的一大原因,要快速壮大需要通过技术、产能、市场等多种渠道同步进行,而并购这一捷径也是海信擅长的。信、夏普两个品牌分别独立操作。夏普定位于高端,海信定位于中高端。”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5年1-6月份,我国彩电出口总量达3064万台,同比下跌11.4%,出口金额338.68亿元,同比下跌8.6%。
而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下滑,在于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导致OEM这一模式逐渐的衰亡。
在OEM优势不在,逐渐被抛弃的当下,中国市场又开始逐渐饱和下,中国的电视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发力已经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重任。
在TCL多媒体所公布的7月份数据当中,LCD电视机销售量较去年同期减少1.3%至114.85万台,其中智能电视机销售量为31.75万台,同比增长82.7%。其中,海外市场方面,该集团7月份LCD电视机销售量同比增加11.7%至74.35万台,主要为北美业务的增长。
而创维的数据同样与TCL如出一辙,7月电视机销售量跌4%至91.8万台;销售额跌4%。累计今年4月至7月,内地市场销售量跌1%至246.8万台,销售额跌2%国内市场的跌跌不休让企业也把目光投向了国外OEM市场。
中国的电视,正在加速出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