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大为:设计的真义即服务于人丨A · 人物


林大为
月河灯光设计有限公司主持设计师
“设计是拿出使人满意的产品”,这句话一语道破了设计的最高标准,即“以人为本”。林大为先生在2015年亚洲照明艺术论坛演讲中谈到了他对室内照明设计的理解。在他看来,室内照明设计就像人一样,也要有文化、感情等,其价值在于为人类塑造一个舒适的交流空间。
《亚洲照明》:路易斯·康说:“设计空间就是设计光。”您对光与空间的定义是什么?
我觉得在谈光与空间之前,要有一个基本理念:人的关键性作用。路易斯·康的建筑空间是要把人带出照明,他认为广场是人们互相学习的好地方。就这个层面而言,光是一个空间内辅助学习和沟通的工具,而不是展示灯光设计师的设计理念。

图示:潤泰敦仁豪宅
《亚洲照明》:您认为设计应该注重感性还是理性呢?这与您本身的性格有冲突吗?
我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并重的人,难以将二者独立开来。可能我外表看起来很感性,但本质上并非如此。举个例子,公司的全部表格都是我在反复地检查,当同事将制作好的表格拿给我看,我就会抓数字上的错误。当我们向业主作方案汇报时,过于感性则会将其变成风花雪月的故事了。
《亚洲照明》您向来注重文化层面的东西,除了城市文化的体现外,如何将企业文化融入室内灯光里面?光与文化两者的平衡点在哪?
在2009年的亚洲照明艺术论坛上,我作了一次演讲,其主题就是光与文化。当我们为企业设计灯光时,如果这家企业是亲切的,光应该让人的面部表情看起来舒服自然;如果强调团队的年轻,灯光就要比较打亮一些。在强调“用光塑造文化”时,千万不要忽略了人,如果空间没有人的话,谈光有何意义?

图示:云门之家
《亚洲照明》对比户外照明与室内照明,两者之间有何不同之处?
户外照明的自由度大一些。户外场所(如道路、广场)比较宽,想象空间大,可随意发挥。我的学习和工作生涯大体上分为四个阶段:我起初在台湾学习建筑设计,然后赴美攻读室内设计,其间曾到米兰学习工业设计,接触灯光设计是直接在美国的灯光设计公司上班。我认为,室内真的很有趣,日后也会继续跟室内设计师进行紧密的交流,共同发展。
《亚洲照明》:随着城市的发展,现在的房子越来越小。如何采用光线使室内空间视觉上实现效益的最大化?
一种是采用间接光,把天花板照亮;第二种是室内光线较强的,把光的距离缩小,人变黑了,空间就变大了。另外,我们会看到很多房子漆灰漆而不是白漆,一些办公室的天花板会压低,这样反而觉得空间好大。所以说,天花板的高度、墙壁的颜色,这些因素都会影响空间的大小。

图示:Lyric theater
《亚洲照明》:现在人们更多地利用光洗墙、擦光等灯光设计手法创造二维甚至三维的室内空间。您怎样看待这种表现形式?您认为未来的照明会更多地体现动态吗?
我认为,未来的照明会越来越少地体现动态,有些空间越安静反倒越好,当然动态照明也不会被摒弃。打个比方,休闲的方式有两种:一是尽量简单,再就是当义工、走入人群。所以在这件事情上,应该从两个角度来看待,可以是多种趋向。我们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动态上,只要一静态就变得非常凸显,这是很鲜明的对照。平板手机的出现,使得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东西都动态化了,那我们的房子还要动态吗?
《亚洲照明》:有时候我们的理念可能会与客户的理念发生分歧,面对此类情况,您是怎样与客户沟通的?您会作出让步吗?
有时候,业主的思维未必会跟设计师的一样。但“客户是上帝”,我会从业主的角度出发,听取业主的意见,尽量满足他们的需求。当然,并不是每个业主都是“好主”,达到某种程度时,我不得不跟业主解约,这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与国内不同的是,国外设计师修改方案需要额外加价,他们的法制意识也很强。我们需要在积累专业知识的同时,寻找好的业主。业主有很多种,说不定下一个会更好。

图示:高雄凤仪书院
《亚洲照明》:人们习惯于对比不同guo jia和地区的照明设计,您有何看法?
尽管城市各有不同,但照明设计没有地域性。我在印度设计过一些项目,印度的业主认为中国地大物博、自由度大,可我们觉得国内的自由度不够大。人们总觉得别人的东西比自己的好。人的视野不应缩小至guo jia与地区,站在一起看全局、回归人类本身,这才是最重要的。加之现在网络发达,地域性也没那么大。
《亚洲照明》:您比较喜欢哪一种授课方式?
授课不是“老师讲,学生坐在室内听“。国外比较推崇的”圆桌会议“,倡导人人平等、形式开放,它探讨的不只是一个话题,也可以是多个话题穿插进行,互动性大大提高。我希望国内可以推行这种教学形式。
温馨提示: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亚洲照明》2015年8月新刊NO.46,点击左下角 阅读原文 ,可进入杂志购买页面。
小A微信百度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