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伍重(Jorn Utzon)丹麦建筑设计师,2003年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被后人评价为世界十大建筑鬼才之一,最具有影响力的代表作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悉尼歌剧院,他用近乎荒诞的天才手法设计了这座深厚艺术的的杰作。
普利兹克建筑奖评委会这样评价他:“约翰伍重扎根于历史,触角遍及马亚、中国、日本、伊斯兰的文化,以及其他很多的背景,包括他自己的斯坎德纳亚人的遗传。他把那些古代的传统与自己河蟹的修养相结合,形成了一种艺术化的建筑感觉,以及和场所状况相联系的有机建筑的自然本能。”
村落建筑1948年,伍重自我放逐,开始前往北非摩洛哥。当地的村落建筑与周围的环境河蟹地结合在一起,完美而静谧,尤其是其中黏土材料的反复运用,深深地触动了伍重,并影响了他后来的设计。多年后,我们还能从他的高层建筑作品中看到当地村落建筑的影子。
▲ Mallorca度假别墅,坐落在峭壁之上。厚厚的沙石墙,用的是西班牙当地的建筑材料。
![]()
每个房间面向大海的一面墙是通透的落地玻璃的。
巨大的水平面在美国,伍重拜访了著名建筑大师赖特,他从赖特的作品中受到了强烈感染。在南美洲,玛雅人和阿兹提克人的古代建筑遗存,凭借着巨大的水平平面再次触动了伍重内心深处的建筑灵感,成为他未来建筑设计中的重要表现手段。
▲ 科威特国民议会大厦,平坦的屋顶点缀着在半桶灯,走廊提供天然宝库形式天窗。
![]()
贵宾入口处巨大的树冠
不对称的结构1950年,伍重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活,回到故乡创办了自己的建筑事务所,但参加的设计竞赛极少得以实施。两年后,伍重分别在赫列别克和霍尔塔建造了自家的住宅。这两栋建筑明显有着自由的空间处理与不对称的外部结构,矗立在钢筋混凝土支柱上,显然受到了有机建筑原则的影响。
▲ 巴格斯韦德教堂,规整的平面上升起有机曲折的体、线、面。
![]()
阶梯状的建筑外立面
中国元素在1959年以后的十年里,伍重游历了中国、日本、墨西哥、美国、印度、澳大利亚等。在中国逗留期间,乌松在北京拜见了建筑大师梁思成先生,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中国元素。
▲ 巴格斯韦德教堂,被认为是“中国式的教堂”。神殿顶部“云”和光的结合让人折服。
![]()
中轴对称与面向庭院的木格栅,都是中国传统空间的意味。
亚洲之行回国后,伍重设计了一组影响至为深远的联排式院落住宅——金戈居住区。同一时期,又设计建造了弗莱登斯堡住宅。
▲ 金戈居住区![]()
▲
弗莱登斯堡住宅悉尼歌剧院(Sydney Opera House)的传奇开始于1957年,38岁的伍重名不见经传,只在丹麦有过一次实践。他加入了一场匿名的竞赛:一块小土地上的歌剧院。他的方案在来自30多个guo jia的230位参赛者中被大赛评委选中。
![]()
▲
悉尼歌剧院这座建筑规模庞大,包括了音乐会大厅、歌剧大厅、剧场、排演厅和众多的展览场地设施,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其建成后,成为了澳大利亚的标志性建筑,并于2007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
建筑外立面
![]()
伍重为悉尼歌剧院作的初步草图,以钢笔和彩色蜡笔在透写纸上绘制而成。
约翰·伍重总是领先于他的时代,当之无愧地成为将过去的这个世纪和永恒不朽的建筑物塑造在一起的少数几个现代主义者之一。
小A微信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