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led网·调研】品上照明:资本“猛药”之下虚不受补?
导读珈伟股份并没有将品上十年积累下来的商照品牌价值优化,而是选择了大规模扩充LED家居照明的产品线和填鸭式铺渠道,几乎全盘否定了原来选优合作、稳健推进的家居事业部战略。做商照的品上“被逼”走上硝烟弥漫的家照战场,前途未卜!
梳理照明产业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在新技术逐渐为终端消费所接受的准成熟阶段,资本企业经常会通过控股、投资或合资方式来实现规模化发展,以快速抢占市场。
光是2014年,LED行业并购案例就非常多,清华同方、广日股份、佛山照明、珈伟股份、鸿利光电、长方照明、中京电子、雷曼光电、晶元光电、飞乐音响、茂硕电源等上市企业均有涉及。在这当中,双方必然互有需求、互为补充,方能合作成功。
作为收购或控股方,通常有以下方面需求:
一是进入全新领域,开辟新的市场和增加新的利润增长点;
二是增强企业实力,将市场规模和盘子做大;
三是利用成熟的企业品牌优势和江湖地位,实现品牌增值;
四是提高企业技术、研发能力,掌握产品核心竞争优势;
五是利用原有渠道网络,快速铺货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
六是满足产能和产品线扩张需求,选择优质资产补充。
显然,珈伟股份在进入LED照明应用后,要快速发展有很多种方式,在背靠外销品牌和上市资本大旗下,根据市场现状,前三条都是其选择并购的主要原因。当然,满足珈伟股份需求的照明企业还有很多,但还要看被并购者的需求。
自2011年开始,品上照明的产品和渠道方向发生转变,追求全面发展,产品横跨了商业照明、LED照明、建筑电气、户外照明、光源电器五大门类,甚至还尝试了花灯的销售。最终仅是浅尝辄止,没有能够建立稳定的品牌口碑和市场份额,精力大量分散,商照定位逐渐模糊,而那两年恰恰是LED大举替换传统光源的关键时期。
直到2013年,在LED照明转型道路上,品上照明的动作仍相当迟缓,没有任何的变革措施。
“2012年下半年一个近千万元的商场LED改造工程,就是因为品上这边产品和技术未能达标,最终甲方选择其他品牌合作。”品上照明浙江一位经销商回忆道。
由于业绩不佳,品上照明决定对部分区域进行裁员以控制成本,一段时期,营销管理和一线业务纷纷离职,办事处经理大量流动到竞争对手。这样就严重地把品上原来的企业精神分解了,资源也摊薄了。
再加上2013到2014年工程项目环境低迷,品上照明的业绩更是囊中羞涩。从珈伟股份此前发布的“关于收购中山品上照明有限公司100%股权的公告”可得知,2013全年其营收仅为1亿元,2014年第一季度更惨淡,仅为1536万元。“只有三年前的高峰期的40%左右,体弱气虚可说是其形象写照。”原品上照明营销高管说道。
因此,寻觅好“夫婿”,成了品上摆脱发展困境的唯一出路。其实,珈伟股份在7月份并购确定后,完全按照资本的惯性手法,能够快速推进各项磨合和拓展,可谓动作连连。
包括:从去年6月开始便积极联合品上一起参加隐形渠道的照明设计巡回活动;冠名多个设计高峰论坛和行业峰会;连续举办经销商和供应商大会;引入珈伟技术团队对品上LED进行技术升级;LED家居照明产品大量扩充,总部展厅扩大不止三倍;整合家居、商业、电工等产品在重点区域开设旗舰店、专卖店;与科锐光电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提升品质……
同时,珈伟股份采取双品牌运作机制,品上照明仍将延续其流通渠道优势,迈兴照明则偏重高端、专业工程领域。
不过,业内人士对这一系列看似强势的解困措施贬多褒少,连连质疑:一是珈伟如何突破单纯资本和外销的思维带领品上照明走出困境;二是两个子品牌要在一个平台,如何管理运营这两种模式,成败和冲突为未知之数;三是珈伟在国内照明市场是新面孔,品上照明的市场号召力也不强势且持续下滑,联合后如何提升品牌美誉?
“资本是企业发展的一把火,烧得好品牌就起来了,烧不好就自己毁灭了。我始终觉得靠产品和渠道起来的话根基比较牢固,单纯以资本和报表思维来攻占国内市场并不看好。”北京的一位品上商家同时提醒:迈兴定位为高端商照品牌,在北京地区没有深厚的市场积累是很难做起来的,目前大部分的品牌还是走亲民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