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制造、品质控制、系统配套一直是松下照明等外资照明企业在大陆市场重点宣传三大核心优势,而其渠道策略和运营模式则一直在变化摸索中。
2010年4月,松下照明在北京开设全新形象的照明专卖店后,其大陆专卖店渠道开拓便开始推进。此前,松下照明的渠道营销模式主要采用代理+分销,也有尝试分公司管理、特约经销商、以及填充电工网点等制度。
例如松下在1994年初就进入的福建市场,主营产品为电工和照明,一直以来电工方面的销售额要占很大的比重。1999年以前实行的是总代理制,后来由于四通和松下的分离,国内市场开始由松下集团控股的松下电工(中国)有限公司操作,实行特约经销制。以福建为例,此前就根据区域划分设定3个特约经销商,分别是福州、泉州、厦门,每个特约经销商可以发展二级店来建立销售渠道。
另外,松下1996年进入的沈阳市场,就分为光源和灯具两个总经销,同时松下在沈阳还设立了一个分公司,以便更精细地管理渠道。
但部分市场情况较为复杂的区域如北京,也曾因渠道没有得到有效的保护,导致各地串货现象比较严重,包括传统照明价格日渐透明,商家的利润也因此愈来愈薄。
一直以来业内对松下专卖店的盈利能力和扩展速度产生一定的质疑,而价格偏高也遭遇颇多诟病。
同时,对市场营销支持力度不大,也阻碍了松下国内渠道的迅速拓展。
相对同等层次的外资照明企业,或者国内一二线的照明品牌,松下照明在广告营销支持上比较少。“就派驻了一名经理驻守河南市场,很少像国内外一、二线品牌一样拓展市场,维护客情关系,为市场的拓展努力工作,只是作为公司催代理商‘下单’和‘打款’的‘传话筒’。不过,松下的促销策略做得挺到位。”河南郑州一位松下经销商说道。
长沙河西松下经销商喻波也表示:“没感觉到松下LED和传统照明在渠道政策上有什么变化。至于业务员帮扶的话,是有的,但是都不定期,都是看心情的,有时候好几个月都不来。”
所以,面对松下定下2016年之前结束传统荧光灯业务,全数转型LED的计划,只有39%的经销商表示难度不大,而46%的经销商则认为可能性较低。
广州辉达照明总经理邓小丽就坦言:“我觉得不可能。毕竟现在LED在消费者接受度上面,和传统照明是有很大差距的,而且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其实目前LED产品的质量还是良莠不齐,即使像松下这样的大品牌,变压器也比较容易坏。”
长沙一松下经销商代理其照明产品有3年多了,目前店面LED产品和传统照明已经平分秋色,前者增长同比更是提高了40%以上,但仍然觉得“松下LED照明实际销量有限,销量多的还是其他品牌的LED筒射灯这一块。主因是产品价格太高,消费群体有限。”
他认为:任何做灯具的店面都需要品牌支持,松下照明要扩大专卖店,价格定位要清晰,价格定位要亲民,要加大市场推广力度,深入市场大力扩大知名度。目前这些都是松下照明LED产品在国内的短板,也影响了专卖运营模式的可持续盈利的能力。
另外,在这次渠道调研中,竟有22%经销商对目前中日政治关系对企业和品牌的影响表示担心,“松下是日资品牌,由于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原因,松下要在中国市场发展不确定因素太多。”
而近年松下照明的内部调整也是一直没有停息。例如2003年,继松下(中国)独资后,松下照明光源有限公司成为松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家独资公司,而此前一直是合资形态。
2009年,北京松下照明光源有限公司与松下电工亦庄厂区“合并”,在研发和组装方面相互合作;到了2012年1月1日, Panasonic电工已决定解散,纳入日本电子大厂Panasonic旗下,3间公司将重整9个事业部门。
当时松下照明知情人士表示,对于在松下布局中不太重要的企业,松下可能会采取两种方式:独资或彻底不做此业务。事实上,在华的某些松下企业部分时间段是处于亏损状态,这些盈利前景不明的企业反而容易从中方股东手里争取过来。但对于盈利状况良好的企业,松下就要颇费周折了。
每一次内部变动后,接下来,松下就是要对在华企业的销售渠道进行整合。其实松下在中国的数十家机构,在生产和经营方面,分别听命于日本国内不同事业部的号令和指挥。当然部分机构长期各自为政,销售渠道相互独立不共享,造成资源浪费,效率也不高,整合也是为了更好地发挥整体优势。
松下照明未来的重点将在渠道铺设上,而渠道张力的关键点是与品牌相匹配的的产品性价比,以及网点布局的均匀度。
据驻站记者调研数据可知,89%的经销商非常认同松下照明产品质量,却也有85%的经销商表示其产品价格过高,以致专卖店的整体销量难有提升,无论是传统照明还是LED新品。此中,有87%的经销商表示会已经或者打算选择其他LED品牌来填补松下的不足。
上述“三高”数据非常接近,同时也表达了松下照明在产品性价比方面的尴尬。
松下照明的相关负责人也承认:在质量上不输给任何竞争对手的松下照明,在中国市场最大的软肋就是价格,这也是当年松下照明迁址亦庄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在这里,有他们的兄弟企业——松下电工,松下电工提供灯具,松下照明提供光源,不仅节省了物流、运营等成本,并可分担各种基础设施费用。
即使这样,松下照明的渠道均匀度依旧不平衡。松下灯具开关贵州营销中心经理李庆刚表示:“松下在贵阳市场里只有电工产品而没有LED照明产品,我们倒是很希望松下能够赶紧有LED产品,如果有的话我一定会去上货的。”
同时代理了飞利浦等品牌的山西太原的松下经销商已经拿到部分LED产品,“但2013年的新品一直没有影子,LED的推广策略与传统照明基本没有差别。就3W球泡而言,市场价格要卖到50多元。与去年相比价格几乎没怎么下降。”
松下作为日本照明大厂,其在日本本土的业绩一直骄人,2011年上半年球型LED灯销售额在日本排名第1,市占率约35%,在日本销售的LED灯具种类约2,000种,LED灯泡(管)种类就有约30种。同时,除销售单品外,松下照明也提供建筑物整体的照明解决方案服务,包含灯光设计、照明空间规划及后续维护等,LED照明事业已经逐渐成为支撑集团盈利增长的重要事业。
据LED记者了解,目前松下采取的方针是,灯具的外观上要符合各地区及各国市场的喜好,器件方面推行全球通用化和集中生产举措,以提高成本竞争力。对于面向LED需求猛增的日本市场而大量生产的LED组件及电源,将针对亚洲其他地区进行定制。
虽然在日本当地家喻户晓,品类齐全,但在作为其LED规划增长最快的中国大陆,却频频遭遇经销商反映产品单一,转型颇慢的“抱怨”。
即使是在销量和市场表现较好的北京区域也不例外。一位店面在十里河的松下照明经销商就坦承:“松下LED最需要突破的瓶颈还是产品过于单一,不够丰富,转型的速度不像小型的企业那样快,保持专卖店盈利的最大困难时市场变动大,价格的竞争力也不强。”
“虽然定期有新品发布,但其实松下照明的全线产品种类还是不算多,部分到店而已。松下的产品很少,而且价格又高,对于天津地区来讲稍微有点脱离地区实际。”天津松下专卖店负责人也如此评价。(来源:LED照明渠道2014年2月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