亿光官方辟谣并非退出中国市场未知风险仍存

【文|LED记者罗生花】说到亿光,当业内人士还停留在“亿元建渠道”、“吴正喆离职”、“李建南匆匆上任”等基本印象时,1月29日,雅虎台湾所刊登的一则关于台湾亿光将退出灯管和灯泡市场的新闻在业内掀起一片波澜。
  
  对此,亿光董事长叶寅夫立即亲署题为《关于1月29日雅虎台湾所涉本公司新闻的情况说明》的声明表示亿光并未退出灯管和灯泡市场。声明称:“原新闻所载叶寅夫董事长之发言,乃以“台湾家用照明市场”为前提,并非泛指包括中国大陆市场在内的全球照明市场。”
  
  1月30日,亿光方面表示,开发大陆照明市场是亿光既定的战略决策,亿光必定保持合理的、有竞争力的投资节奏,持续经营照明品牌事业的决心不会动摇。
  
  在“亿光全面退出中国市场”传闻期间以及亿光发布声明之后,记者多次拨打亿光照明管理(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建南手机,一直显示为无法接通的状态。
  
  有业内人士认为,在亿光高调宣布介入中国照明市场后,意图通过价格的优势吸引更多的经销商销售其产品,但吴正喆离职等种种迹象已经证明,在2014年惨烈的照明淘汰赛中,亿光 “地毯式”渠道布局并未成功。

  
  2013年,以双自有品牌 “EVERLIGHT”、“Zenaro”进军LED照明市场的亿光正式在中国成立亿光照明管理公司,宣示将以自有品牌产品抢攻中国照明市场,招揽了曾服务于TCL电气事业总部、雷士照明、嘉美照明等企业的吴正喆担任总经理。
  
  在“渗透、并列、驱逐、独占”理念之下,从2013年3月份开始,吴正喆带领亿光LED照明开始马不停蹄地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地毯式的渠道建设,并先后在全国近20个省摆兵布阵。
  
  然,吴正喆地毯式的渠道建设仅仅过去一年,亿光即宣布换帅。2014年7月,吴正喆正式宣布离职,接任的是原亿光电子大中华照明业务处处长李建南。
  
  “一个企业想要从上游整合到终端,并以一个品牌通吃一个产业链,非常艰难。亿光在国内照明市场缺乏市场的支撑,单单砸钱去进行渠道建设,前期噱头可能会很足,但不会有很大的效果。”某接近亿光的业内人士向记者表示。
  
  “一个亿的渠道建设”成为业内调侃新兴LED企业的常用语,但是却从侧面反映出中国照明市场渠道建设的艰难。
  
  2013年以来,亿光投入一个多亿进行渠道上的推广,但是此种“土豪”行为并未获得市场认可。
  
  此前,LED记者通过对全国十来个省份的调查结果显示,经销商对于亿光的一些列措施似乎不太买账。
  
  “亿光召开的经销商大会虽然吸引了很多经销商现场签约,但其中很大一部分经销商后续并没有打款合作。” 长沙某品牌运营商表示,煽动性的宣传虽然能短期内让经销商“发热”,优惠政策的具体落实才是维护既有经销商资源的重点。
  
  运动式的品牌宣传虽然在一定程度打响了亿光在经销商心目中的品牌知名度,但要完成厂家到商家再到终端消费者的流通则更为重要。而这对企业的品牌知名度、产品线以及产品的质量、外观、价格、售后服务等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李建南上任之后,提出了从“渠道为王”到注重“产品质量”口号的转变。
  
  “亿光之前可能市场的拓展速度快过后台建设速度,因为两者的失衡,所以出现渠道跑得很快,后方产品等都无法跟上,公司辛苦支撑的局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李建南如是表示。李建南的话也从侧面承认了亿光渠道建设所遇到的各项问题。
  
  在李建南时代,虽然亿光在大陆市场的侧重点有所转变,但是企业本身的竞争能力是否加强却有待商榷。
  
  就目前的照明市场来看,虽然LED的市场渗透率并未达到100%,但是精品的终端渠道基本已经瓜分完毕。飞利浦、松下等外资品牌牢牢把握住国内中高端照明市场,雷士、欧普、三雄·极光等国内一线品牌在国内照明市场余威颇重。亿光想要进入,无异于“虎口抢食”。
  
  而从产品来看,随着LED市场竞争逐渐进入三岔路口,通用型光源产品的种类以及规格已经逐渐趋于稳定,企业产品的毛利率逐渐降低。经过前两年的转型,三雄·极光、阳光照明等传统照明企业对大陆市场的把控能力有所加强。
  
  “且不说光源类产品,即使灯具类,亿光在大陆市场也无法与本土企业竞争,业内之前所传的亿光退出大陆市场,并非无可能。”LED CEO 张小飞表示说。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