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热点关注】令人揪心的“跑路潮”供应商是受害者还是推动者?
【文|LED记者罗生花】在虎门镇北栅管理区西坊路一家厂房内,生产线上的员工正在紧张忙碌中,一排排白色的PC罩被搬走并被输送至全国各地。
在此前的利和丰科技(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和丰”)老板失联事件中,因为该厂作为供应商被欠巨款,外界纷纷传言企业将面临倒闭的危机,老板孙中兴(化名)一边追讨被欠货款,一边安抚人心惶惶的员工,身心俱疲。
在此频频传出跑路、倒闭新闻的深水区,孙中兴希望在跑路浪潮退去后,自己的公司并不是被大浪拍死在沙滩上的那个,他所创立的公司也正在寻找新的方向。
与此同时,在深圳,曾经在灯具外壳行业创业,但产品停留在中低档层次的刘其昌(化名),公司在经历一段时期的上升期后,陷入了“量小利润更少”的困境,加上不久前被利和丰“跑单”,对公司的正常运营无疑是雪上加霜。
这两个草根创业者,他们都站在LED供应链环节的十字路口,本身并没有什么交集,但是面对共同的“跑单”,他们被迫走在一起,而留给他们的,要么勇往直前,要么直接拐弯。
“我们都是想帮他,但是他现在跑了,我们能怎么办?” 刘其昌无奈地表示。
2014年11月17日,利和丰老板钟刚携妻子欠款1000万余元失联。主营业务为灯具外壳的刘其昌在此次“失联事件”中,被恶性欠款88万元,而这个数目相当于公司一年的净利润。
从此前凤光照明老板携款失联,到利和丰老板失联,再到2014年的行业第一跑路大案——巨亮光电老板失联,今年行业跑路现象屡见不鲜。而随着LED行业整合的进一步发展,倒闭潮将成为常态。
LED产业研究所(GLII)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LED应用企业的数量为1.33万家,到了2015年,这个数量会下降至1.23万家,这就意味着,接下来的一年还将有大概1000家应用企业面临倒闭的危机。
实际上,任何一个即将处于成熟阶段的大众性产业,成本和价格都是企业竞争的决定性要素。而当LED照明企业间为了争夺市场占有率而进行无序的价格竞争时,处于供应链中间环节的配件企业已受到直接影响,甚至成为一些“争斗”失败后LED应用企业的“牺牲品”。
而作为“牺牲品”的供应商企业对下游客户一味低姿态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下游客户的“任性”。以利和丰老板跑路为例,实际上,利和丰老板的跑路行为早有预兆。
就钟刚本人来说,据了解,利和丰老板钟刚为浙江人,此前为广东博奥斯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成员,由于个人原因,钟刚无奈出走博奥斯并于2013年7月正式开始运作利和丰。
“钟刚本人对外宣称他是清华大学的博士生。之前大家对此都很仰慕他。但是后来深入接触下来,无论是谈吐还是专业度完全没有体现出他的学识以及素养,‘土豪气’ 反倒颇重。”孙中兴评价。
而在付款行为上,利和丰已经有拖欠供应商货款的不良记录,一些供应商欠款周期甚至在一年以上。面对供应商的催缴货款,利和丰无动于衷,而供应商对此也只能无能为力。
在钟刚失联之初,刘其昌和孙中兴并无交集,但是11月17日之后,二者被迫走在一起。
11月17日,钟刚的失联让后面对其抱有无谓期待的几十名供应商顿醒,在诉诸法律的同时迅速的建立微信交流群进行信息的互通有无,虽然经过三十余名供应商的努力,钟刚已经被立案调查,但对供应商收回欠款仍无济于事。
实际上,不单单是利和丰,纵观业内所有的“失联”风波,所有的欠款或者倒账行为皆有预兆。这个征兆要么是前期合作数额不大,但订单突然加大;要么是之前拥有很好地付款记录,但突然开始拖款。利和丰与巨亮光电就分别是很好的代表。
“假如企业是正常的倒闭,我们也没话可说,但是利和丰属于恶性倒账,情节非常恶劣。”在事件过后,孙中兴义愤地向记者强调。
“既然之前就已经有预兆,为何供应商还继续给利和丰供货”?
针对记者提问,孙中兴回答,“说供应商自身没有任何责任,这是假的,供应商也有自己的苦衷”。
由于LED准入门槛低,LED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市场竞争的白热化,产品的竞争开始进入以规模化的价格拼杀。
LED产业研究所(GLII)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国内芯片企业有51家,封装企业1600家,而供应链企业则达1.5万家。供应链环节竞争的激烈已成行业共识。
而在行业洗牌加速到来之际,各企业也希望通过价格的下降来迅速抢占市场占有份额。受市场竞争激烈无序、产品技术不规范统一、行业内外资源利用共享有限等因素,LED照明供应链的生存状况堪忧。
据了解,此前配件企业毛利率一般在20%-30%,到了目前这个数据已经下降至20%左右,净利润则在5%左右徘徊。恶劣的生存环境也让供应链企业在面对客户时缺乏该有的底气而显得低声下气。
尤其是对于中小型配件企业来说,在面对下游客户压价的同时,还需面对类似于飞利浦、三星等大企业的规模压力,生存现状堪忧。
“接了可能会死,但是不接却是一定死,那么我为什么不能搏一把呢。” 刘其昌说。
除了行业竞争的压力,交付方式也让供应商在面对客户时显得非常被动。
目前行业中主要的交付方式以整单结算为主。结算的依据除了看产品的总量还看产品的良率。
“在客户面前,我们是弱势群体,所有的限定都是针对供应商,一旦需要交付货款,企业就开始找借口推三阻四。以良率为例,良率是很难界定的,产品的磕磕碰碰都很正常,谁能保证100%的良率?”孙中兴解释。
如果说利和丰与巨亮光电是LED供应链现状的今天,那么在供应链大跃进要求的紧逼下,LED供应链企业的明天在哪里?尤其是,随着政府补贴的停止,届时一大批LED应用型企业将露出本来的面目。在LED倒闭将成常态时,我们的供应链企业又该何去何从?
“出于企业自身的考虑,目前行业中的这种付款方式其实是正常的,但企业自身必须要有一个可承担额度的界定。”深圳市新益昌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宋昌宁解释。
实际上,赚辛苦钱的LED行业近年来正受到资本的热烈追捧,从萤火虫到品上,这些致力于照明的二三线企业纷纷获得资本的橄榄枝,而LED供应链环节同样如是。
不可回避,供应链环节激烈的竞争格局仍将继续,微利时代的现状很难改变,未来LED供应链企业如何拓展更多的盈利空间并有效地回避“倒账”危机,在宋昌宁看来,明确企业自身的定位并增加自身的抗风险能力是企业该真正思考的问题。
此次“跑路潮”后面紧随着一批面临倒闭压力的供应商,供应链企业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自我认识,明确自己向前签单的金额是否在自身的承受范围之内。
另外,选择优质的客户,明白客户的产品定位以及区域定位,保证自身产品的附加值。
同时,把客户分散,不要将所有的订单集中在一个客户手上,分散被“倒装”的风险。
“虽然等待一定会死掉,但是假如明明知道这是一个陷阱,还跳进去,不是找死?企业与其去挤独木桥,还不如另辟蹊径,做好自己。”宋昌宁说。
在利和丰事件之后,孙中兴由于在2014年5月份果断停止向利和丰供货,因此并未造成致命的损伤,经过短期的停滞,公司正在有序运营中。而刘其昌仍在等待案件的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