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志刚:媒体建筑的发展线索丨A · 干货
何谓媒体建筑?国际上有媒体建筑的相关组织,但至于如何定义它,一直都在热议,却没有定论。亚洲照明设计师协会(AALD)首届常务理事,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常志刚先生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在国际媒体建筑双年展MAB 2014上,发表了题为《媒体建筑的发展线索》的演讲。

常志刚教授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发表演讲
常志刚先生从建筑学的视角对媒体建筑的历史脉络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析,并总结出了四条媒体建筑发展的线索:

0 媒体建筑是对建筑的范式重构
媒体建筑不仅仅是数字科技和建筑技术的产物,更是自然、文化、技术和艺术等各种要素交互融合的突变,是一种来自于建筑本体的质变,一个全新的东西,是对建筑的范式重构。图像媒介覆盖于建筑“界面”之上,通过与受众交流互动的方式,左右着人们的视觉审美体验,主导着都市的面貌,预示着海德格尔所谓“世界图像的时代”的到来。建筑本体也因此从传统意义上的实体性“建构”转化为媒体化的“界面”。

0 媒体建筑将成为智慧生活的载体
媒体建筑是智慧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将不会停留在数字化设计手段所打造的建筑与城市的视觉盛宴层面,而是作为物理空间与虚拟空间的入口,为互动性社交活动提供装置和平台,使空间(真实和虚拟)交流实现质的飞跃,从而实现对城市空间的全面链接和有效组织,达到城市空间全面交流的目的,成为“智慧生活”的载体。

0 建筑、媒体和公共艺术将融为一体
建筑、媒体和公共艺术三者将融为一体,建筑师、艺术家与网络媒体专家将成为城市空间的媒体艺术和公共艺术的创作者,他们将以真实的城市为舞台,使作品的互动性、参与性、公共性、社会性、复杂性和影响力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0 媒体建筑是对建筑教育的挑战
媒体建筑既是对建筑师的职业的挑战,更是对建筑教育的挑战。建筑学教育在传统建筑课程之外,还应关注视觉传达、广告策划、媒体交互、装置艺术、公共艺术等领域,综合的协调能力、跨界整合能力和对社会的敏锐性将远比常规专业的精通要重要。

本届媒体建筑双年展的部分作品

国际媒体建筑双年展MAB 2014主会场
当常志刚教授演讲完毕之后,现场随即进入了互动提问环节,听众对于中国的媒体建筑发展表现出极大的兴趣:
问题1:您怎样看待习主席提出的“不要搞奇奇怪怪的建筑”,媒体建筑是否属于此类范畴?
常志刚:我理解习主席所谓的“奇奇怪怪的建筑”是指背离了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建筑,而不是指建筑的创新。媒体建筑和以此为基础的智慧城市恰恰是顺应时代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创新的建筑与城市类型,当然不属于此类范畴。
问题2:中国现在雾霾严重、能源紧缺,您认为中国是否应该发展媒体建筑?
常志刚:能源的浪费不仅仅是单体建筑上的能源消耗,更大的浪费是全社会的系统和组织上的消耗。媒体建筑可以连接整个城市,从而提高城市的组织效率,提高建筑的运行效率,提高人们生活交往的效率。这本身就是对能源集约化、高效的利用。这是一种系统化的节能,而不是单体的、局部的节能。
会后,来自不同国家的多位建筑师、设计师、学者、政府官员以及企业代表纷纷主动与常教授当面交流并表示合作的意向。国际媒体建筑协会主席M. Hank Haeusler博士希望与中央美术学院联合举办2015年的媒体建筑峰会,并加深国际媒体建筑协会与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的合作。

城市建筑师圆桌讨论会

常志刚教授与大会部分策展人合影

常志刚
亚洲照明设计师协会(AALD)首届常务理事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