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拼业务员LED人有啥理由不努力?
开篇先来看看2014年年度最拼的业务员。新浪微博@袁立发微博称这个业务员眼圈都黑了,还吃着盒饭,也不容易,接了一千多亿美金核电和高铁合同——李克强总理都在跑业务,我们还有什么资格呆着看天花板、装神秘、假清高? 这个世界最可怕的是比我们优秀的人远远比我们努力。

一年快到头,好好总结,昨天已远去,今天需珍惜,明天再争取。对的,坚持,错的,放弃。马上元旦了,过几天又会有人发这样的话。

自欺欺人的话还是少说,来点现实的。如果圣诞节没有收到礼物,请不要伤心也不要难过,因为接下来还有元旦,还有春节,还有情人节……慢慢地你就会习惯了。
真的就慢慢习惯了,就像2014年LED行业冷不丁冒出来的多起跑路事件,猝不及防,不忍直视。回过头来再看看这些倒闭企业的发展路径,究竟是因为什么而倒闭,善于总结经验,才有可能避免跌下万丈深渊。
企业倒闭之后,伤害最深的永远是供应商,追不回来的货款是多少供应商的伤痛。这不,有LED照明厂商来支招如何理性应对。话说回来,放账的风险所在还得小心考量。
现实就是那么残酷,如果走错一步棋,可能就会步步错,甚至走向万劫不复。就像今年LED照明圈最火热的雷士内斗闹剧,雷士照明创始人吴长江可谓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只是这一次的创伤来得更深。10月30日,媒体和雷士官方微博披露,吴长江涉嫌“挪用**”被当地**机关立案,吴长江的回旋余地归零,这一际遇令人唏嘘。
2014年即将结束,各种盘点也层出不穷,十大事件,五大高毛利蓝海市场,八大“醉”词,灯丝灯埋下的十大“坑”。
说到蓝海市场,LED车用照明毛利率相对优于其他传统应用,也因此吸引了众多厂商的布局。旗下绿能事业处LED网研究经理吕理舜表示,尽管车用LED认证时间长,进入供应链门坎高,但整体市场发展于 2014-2018年的复合成长率将达到9%。其中,车外照明日行灯(DRL)与远近灯(H/L Beam)的产值年复合成长率更高达到21%与48%,是后续值得留意的两大应用产品。详情还是点链接细看吧。
大陆LED厂的崛起是迟早的事情,据台湾光电科技工业协进会的统计,2014年前三季累计营收,已经有木林森、国星、聚飞、瑞丰、长方、鸿利等6家业者,进入两岸前十五大排名,其中木林森以前三季累积129亿元新台币(人民币约25.49亿元)的成绩超越光宝成为第二,直追亿光。另外国星与聚飞也抢进6、10名,且成长动能仍相当强劲,多数都有40%以上成长率。
全球第一大封装厂亿光或许是感受到了大陆厂商的崛起,亿光董事长叶寅夫表示,将在五年时间内在台湾地区增加产能,投资约59亿元人民币,这产能竞备赛越演越烈之势。
产能扩充之后,价格战是不是来得更猛烈呢?不敢细想,毕竟已经有太多类似的案例发生,产能开出来紧接着就是价格战开打。晶电发话说,价格战“比的是谁的气更长”。
有补贴支撑,气息或许可以调得更顺,或许也可以憋得更足。天津三安收到来自当地开发区管委会的MOCVD设备补贴1200万元,随着厦门项目100台MOCVD分批到货并逐步投产,三安光电将走上快速增长的轨道。而遭受媒体一直诟病的补贴依赖症早就治愈,今年上半年三安光电用数字粉碎了所有的流言蜚语——2014年上半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5.03亿元,同比增长44.06%。
外延芯片的洗牌一直在继续,据媒体公开的数据显示,从2009年到2014年,六成外延芯片企业陆续退场。而处于倒闭便于的企业千方百计寻求收购,王冬雷就表示至少有三家外延企业希望通过德豪润达进行整合。问题来了,这些旧设备该如何处理,白菜价卖得掉吗?
上游暂且不谈,终归是寡头市场,但对于下游照明厂家来说,机会或许还有。市场调查显示,因为与节能灯的价差正迅速收窄,沿袭了白炽灯外观结构和借口的LED球泡灯已得到广泛使用。
所以,在这样的利好市场环境中,对于像横店集团得邦照明这样的老牌照明厂来说,希望通过登录资本市场来获得大量低成本资金,获得更多的资源和竞争地位,也就无可厚非。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