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戳破“大师”这层包装纸
戳破“大师”这层包装纸我之所以有勇气这么做,还要感谢小学课本里给我启蒙的伽利略。他对亚里士多德的质疑最终证明了“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脑子里对于“权威”二字也或多或少有了点质疑……现在接触到更多的建筑大师,照明大师的作品,但说实话,有一些却真的让我不知所云……所以,你也真的喜欢那些大师们的大作吗?还是仅仅喜欢“大师”们的包装纸?

乱弹

当你站在毕加索或者达利的画作面前,面对着扑朔迷离的色块和线条,作为一个平凡青年的你会不会有一点困惑?这些大师画的究竟是什么?为什么从古至今生生不息的收到如此狂热的追捧?有人说:艺术的世界里,越是看不懂,就越是珍贵。这话虽然显得有些偏颇,但是也确实有些类似的事实摆在面前。
建筑界这段时间开始对“奇奇怪怪”进行思考了……像积木一样歪歪扭扭,像秋裤、像金币、像鸟蛋一样的建筑(请自行对号入座),真的好看吗?即便是出自大师的设计,但是在人们眼里,也并不是“轰轰烈烈的震撼”而是“奇奇怪怪的多余”。这样的尴尬境地为什么会产生?前一段时间去听某知名教授的讲座,他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其中讲到一个观点我很是赞同,他说:一些国外的大师被邀请来我们国内进行设计,在他们看来,更多的是一场走秀。他们不会在乎这些设计的功能性、可持续性,他们只在乎这个东西能吸引眼球就够了。
回到照明,我们生活中很难用到那些大师设计的灯具,因为他们有些繁琐,有些抽象的看起来没有办法提供光照,有的被添加上了各种元素继而成为了一件昂贵的艺术陈列品而不是灯具。
我时常在想,每个人似乎都很喜欢看那些大师的设计,但是真正希望把大师设计的作品买回家中使用的人又有几个?那么大师做设计的意义,究竟是美化我们的视野,还是装扮我们的生活?或许大师也有大师的无奈吧……艺术大师的脑海并不是每个人都能随时随地进入的。但是值得我们永远认同不怀疑的是:大师之所以为大师,首先源自他们积极而乐观的态度来改变周遭的一切。个人的喜好只是一种选择,但是尊重和鼓励却是每个人面对大师应该表现出的一种品质和胸襟。在下面这位德国灯具大师ingo maurer的作品中,或许包含着”大师”这个词汇的答案吧。ingo maurer——光之诗人
1966年设计的bulb桌灯是他的成名作,一个放大版本的透明灯泡,里面静静地绽放一朵小灯泡,这个普普风味十足的趣味造型,是ingo maurer初试啼声之作,展现他对灯具与众不同的美学思维。
maurer作品一律由自己成立的公司生产,因此件数非常稀少,大多被贡在博物馆里珍藏。zettle'z就是个中代表,maurer将华丽吊灯的水晶坠片换成一张张纸片,便条纸、问候卡给细细的钢丝悬吊着,纸张晃动间洒下灯光,交错的光影形成梦境般的诗意。
  • 640 (1).jpg
  • 640 (2).jpg
  • 640 (3).jpg
  • 640 (4).jpg
  • 640 (5).jpg
  • 640.jpg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