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胡国剑:你真的懂光吗?
「胡国剑老师课程系列」序
从设计的角度谈设计,从建筑的角度谈照明,这或许是很多的老师选择的角度。
如果我们要谈得更深入呢?还会有什么角度能让我们醍醐灌顶吗?
胡国剑老师的课程另辟了蹊径,从他研究的视知觉角度谈照明设计,把光如何被视觉神经接受,最后形成我们的情绪入手,角度独特刁钻,像个独步武林功夫了得却神秘莫测的高手。
“严格意义上来说,我们设计的不是照度,而是每个空间不同立面的亮度。”
我们在讨论照明方案的时候,对观感的舒适性程度衡量谈及甚多,但这只是知其然的表面而已,而要知其所以然,这门对视知觉研究的课程你一定不能错过。
太多知识隐藏的奥妙,或许会让你豁然开朗,恍然大悟。
胡国剑光如何通过你的视觉表达建筑(二)
你真的懂光?——知觉环境的构成要因
在我们整个知觉系统里面其实简单来说我们可以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实体,就是我们的建筑空间,还有我们所需要看到的,比如我们的桌子椅子,还有我们展示的一些商品;另外一块就是我们的光环境。

简单来说,就是被照物体和光这两样,而这两个要素中,又可以分解出数个关键因素,这些关键因素,实体也好,光也好的关键属性因素,都会影响到我们最后获取到的这些视觉信息,从而对我们关于被照物体或者空间的设计效应的判断。
图:知觉环境的构成要因图表,以建筑为例,同样的光照方式,建筑的造型、材料都会直接影响光照的效果,从而影响我们对这个建筑的感觉判断。
下面我们举一个典型例子。
设计师为什么不能只看数据?——视觉常性失效
我们又来看一张图片:

图中是个普通光照环境下的乒乓球,我们的视觉常性告诉我们,这是个白色的球。
而绝对不会因为它在光照情况下产生了黑白灰的不同面而判断它是个黑白球。

但如果用仪器去测量它的不同部位时,得出来的答案却是完全不同的,上图是假设我们使用小口径的纸筒去观察乒乓球的不同位置所得到的成像,一个白色一个灰色,这个时候如果凭这个结论去判断这个球的颜色,视觉常性就失去了。你已经无法判断这两个点是同一个物体表现出来的量。
不要认为这个看似简单的理论对照明设计无关,在视觉常性失效的情况下,我们需要构建空间或者物体的知觉环境,就可以考虑外观模式。
外观模式的两种表现
外观模式有两种属性,分别是表观模式和体积模式,听起来很理论,但在设计上我们常遇到这种理论的应用,轮廓、泛光照明大都属于表观模式,而内透照明就是属于体积模式,我们举例说明:

左侧是表观模式,在表观模式的时候,光照过去,你能看到的是材料本身的颜色,能辨认它是金属,银白色金属,然后判断出了造型。
右侧是体积模式,当物品或者建筑使用半透明的材料时,光照的时候,会体现出的就是物品的体积,并带来对于物品形状的认知。

上述的建筑照明方案中,两个模式都出现了,找到了吗?
  • 640_tp=webp.webp (1).jpg
  • 640_tp=webp.webp (2).jpg
  • 640_tp=webp.webp (3).jpg
  • 640_tp=webp.webp (4).jpg
  • 640_tp=webp.webp (5).jpg
  • 640_tp=webp.webp.jpg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