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杨贇:四招“照”出空间来
杨贇照明设计中的空间向导(5-2)
第一课:四招“照”出空间来
空间在哪里? 首先,我们来看两幅图,大家感受一下被形容的图片是否找到对应的感觉:
广袤无垠的沙漠:
茫茫无际的草原:
在上述两幅图中,相信大家都会无差异地感受到“无垠”跟“无际”是什么意思,在这个空间立面,人会极端感觉到整个空间都属于自己的和全部都不属于自己的两种感受,因为什么?
因为这是个没有限定和边界的“空间”。
但当有了一棵树的存在,情况就完全不同了。

有了树的存在,“空间”被限定了,有了领域感和尺度感。
所以,空间在哪里?空间就在各种限定中,在表达领域和尺度感的手法中。
本节我们讲述照明设计中,如何运用四招,把空间表达出来:
第一招:覆盖
什么是覆盖呢?很容易理解,我们上面加一个顶就是覆盖。

有了一个顶以后,那么这个覆盖面的下面就有了领域感,也可以被称作安全感,当我们发生危险,或者是下雨的时候,你往有顶的空间里跑,这是人的一种本能要寻求一种安全感和归属感。那么从自然界到我们的一些建筑设计都会存在这种进行覆盖的空间限定,比如说一些构筑物或者是一些建筑小品。在照明设计里边同样的这也是一种很常见的一种设计手法,我们通过对一片发亮的屋顶或者不同形态的在处于我们人体上方的这样光的一个形态的出现,我们会对空间做一定的限定,这就是覆盖。
图:北京世贸天阶购物中心,室外广场使用了巨大的投影天幕,这其实就是典型的通过光的覆盖方式,界定空间,构造领域感的范例。
第二招:设立
本节开头那棵沙漠之树,就是设立的典型。简单说就是创造视觉焦点,使之形成一定的向心力,这种办法也在照明设计里边经常会用到,通常我们通过设立的方法可以形成标志性聚合力和尺度感。
图:西湖文化广场亮化。
这个案例由许东亮老师执笔,在微课堂前面许老师的专题中有所陈述(回复“xdl”即可查阅许东亮老师系列文章),广场的尺度感和空间的限度不需要照亮整个广场才能表现出来,通过照亮标志性建筑、广场核心的景观柱子,其他地方仍然保持暗的,但广场的尺度感已经完全跃然而出了。这可以堪称设立方式的佳作。
第三招:凹与凸
用建筑的语言来讲就是抬起或下沉。凹或者凸,都会产生空间界定作用,但产生的影响相异,下沉感的空间会感觉更安全一点,它具有较强的围合感,能鼓舞我们参与进去。
照明手法上,凹陷空间表现为相对暗部,如果是一个比较大的范围的一个地面是比较黑的,它体现的私密性就比较强,人们走进去会感觉没有太大的压力。
图:相对暗部的空间,会产生安全感和亲和力,例如舞池。
当我们要鼓励人们参与到一些公共性的活动或者广场的一些这个亲民性的空间中,我们可以在建筑上把地面降下去,或者在照明上把该区域相对亮度降低。
升起感的空间,大家可以看到舞台和讲台一般都是升起的,它会引起人们的被关注和拥护。

照明手法上,凸起空间表现为相对亮部,所以当我们需要塑造一些引人注目的一些空间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地面抬起来,或者在照明上把该区域亮度提高。
第四招:围与隔
从字面上来说比较容易理解,围就是我们把这个没有边际的空间把它通过围合的办法来进行限定,从而产生实际的一个使用上的功能和意义。
图:这是上海一个公共广场的地下通道,它通过照亮两侧设立的广告灯箱,形成强烈的发光面,对空间形成一个很强的围合感和导向性,使得空间“通道”的功能性得到了强烈的表现。
隔,也是我们在一个比较大的不利于使用的空间中,隔断把空间划分成不同大小的子空间的方式。就围与隔通常能更强烈的显示出这个领域感的私密性和导向性,这个是在空间设计中常用的手法。

无论在城市中的道路网络、公园还是建筑物中,我们其实都能对照找到以上四招,只是优劣有别罢了,所谓空间生于光,就从以上四个方向去“生”。
  • 640.jpg
  • 640 (12).jpg
  • 640 (11).jpg
  • 640 (10).jpg
  • 640 (9).jpg
  • 640 (8).jpg
  • 640 (7).jpg
  • 640 (6).jpg
  • 640 (5).jpg
  • 640 (4).jpg
  • 640 (3).jpg
  • 640 (1).jpg
  • 640 (2).jpg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