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益增加,还有不少城市中争相辉映亮瞎狗眼的多媒体外立面,城市中的光线阈值一直被刷新,媒体立面、媒体建筑,逐步成为一个民众诟病,商家却喜闻乐见的一件事情。未来会怎样?不用问元芳。“媒体建筑绝对不是表演性项目”而是能改变未来,充满社会化,促进人群、社区与城市交流,把公共艺术带进寻常百姓中的一个载体。经过系统和严谨的研究,常教授在媒体建筑的发展线索中探寻得出五个线索,总结出上述的结论。皆因我们生活方式彻底改变了,建筑本身就是社会性特别强的一个产品,我们都无法避免,建筑师自说自话的时代,早已过去。常老师这个课程系列,从建筑的进化论跨界到照明的历程中找寻线索,是不可多得的高屋建瓴。 常志刚:媒体建筑的发展线索(5-2) 在上一节课,我们对什么是媒体立面有了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本节课开始递进了解,究竟从哪个时候开始,媒体立面开始出现在建筑上,原因又是为何? 建筑的表现: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从体积到表皮 古典主义的时期,建筑的表现都注重在功能基础上的工匠精神,通过在内外观上的构造雕琢,表现建筑拥有者的地位。 古典主义:精致具体 图:无论是国外的罗浮宫、白金汉宫,还是我们的故宫,都能被称为古典主义之作,当时的建筑大概受到宗教传播形式与民众知识结构的影响,大都追求每个细部的精致,每个角度都的具象和直观。随便都能看到一个神话故事被镌刻在某个位置上。 现代主义:体积抽象到自由平面 20世纪最著名的建筑大师勒·柯布西耶是现代主义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是现代主义建筑的主要倡导者机器美学的重要奠基人,他有句话的意思非常精妙的总结了现代主义建筑对体积感的追求,他说建筑是阳光下卓越的、精确的、精彩的表演“the precise, correct, excellent management of all the measurements under the sunlight”,我不大记得原文,在这话的引领下,大家都追求这样一个在阳光之下怎么去看建筑的尺寸带来的体积体积感,这种凹凸、转折。 图:艾弗逊美术馆,看起来就像一块块堆砌起来的大石头,横平竖直,体积感表现明确清晰。 自由平面的主张开始了动皮的主意 现代主义还有个自由平面和自由立面的主张,顾名思义就是,过去的古典的房子都是柱和梁在一起的,是结构需要,到了现代主义建筑以后,柱子、梁和外墙是可以不统一的,是可以脱开各说各话的,这就开始给了建筑表皮自由度了,但是过去建筑师都不用,早期的现代主义建筑师都不用,都追求体积感,不追求表皮的感觉。 图: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著名建筑师文丘里为母亲设计了一座房子,叫“母亲住宅”,它充满了在传统中一反传统的各种表现,譬如方盒子中的不对称,譬如房子中间的圆拱。它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