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背景
2009年9月,通过土地竞拍,SOHO中国获得北京朝阳区望京B29地块项目用地。五年之后,在这里诞生了望京SOHO。从一块平地转身成为北京的地标,整个过程是一个关于三座山的故事。
B29地块总用地面积约11万5千平方米,其中可建设用地4万8千平米(下图红色区域),其余为代征绿地和道路。地上建筑面积约39万平米。
望京位于北京的东北角,最初规划是一个紧靠五环,以居住为主的能容纳60万人口的城市副中心。随着城市发展,望京逐渐成为IT公司聚集的区域。北侧大望京的确立和兴建,使望京顿然成为距离机场最近的北京城市商务区。
B29地块处在望京规划的中轴线上,与机场高速平行。背靠大望京,南侧面对望京中央公园,这一特殊的中心位置和与周边楼宇的关系,决定了B29地块必然成为望京的核心和地标。
一个占地11万平米的基地到底有多大?其200米的高度和39万平米的体量应该与周边城市有何种关系?下图是与天安门广场所做的大小比较。
同样的尺度如果发生在巴黎,恰好与埃菲尔铁塔的公园相仿。
埃菲尔铁塔同样是处在巴黎的轴线上,其地标作用不言而喻。
美国芝加哥的千禧公园是近年完成的城市改造。
其公共空间的创造和利用,为B29地块代征绿地的设计带来许多启发。
日本东京的中城 Midtown 有着与B29地块相似的建筑面积和高度。
其高密度的建筑组合,使场地周边获得大面积的公共绿地。在寸土如金的东京,如此开阔的绿地,为城市环境带来极大的活力。
方案设计竞赛
B29地块上的望京SOHO,在特有的城市空间中,如何塑造地标并且提高环境质量?面对这些挑战,四位国际建筑大师参加了望京SOHO的方案设计竞赛:
1、扎哈哈迪德,来自英国的建筑大师;
2、福克萨斯,意大利国宝级的建筑大师,深圳新航站楼的创造者;
3、妹岛和世,享誉世界的日本女性建筑大师,参加完望京竞赛后三个月即获得了普利兹克奖;
4、谢德沃斯,英国建筑大师,原福斯特建筑事务所合伙人,后创建自己事务所 MAKE。
方案竞赛历时二个月。各位大师在开始一个月后均提交了中期汇报。对于基地的认识和处理手法,各有千秋。对于地标的理解,也是百花齐放。
扎哈的中期汇报提交了两个方案,本质上都是以二块石头为原型,通过不同的构成和组合,创造出视觉和空间的动感。
扎哈中期方案一:
扎哈中期方案二:
福克萨斯先生亲临现场:
福克萨斯最终提交的方案以黄山为灵感。其特点是多层的水平露台和大片的裙房。
MAKE的方案从城市轮廓线出发,将39万平米的体量通过一个巨大的弧线包融而成。
妹岛和世带领她的团队,提出了一个极为罕见的方案。
同样处理成一个单体,但妹岛的方案是一个10米厚,200米高,如同云一般飘逸的玻璃建筑。妹岛突破常规的思维,引起许多评委的争论。
扎哈的合伙人Patrik Schumacher 汇报其方案。
在中期汇报的基础上,扎哈团队对于形体进行了优化。
一高一低的两栋楼,通过互相的穿插和呼应,产生雕塑一般的识别性。其无大面积裙房的设计,也使公共绿地得以最大化的使用。
中标方案
业主过各方面的综合考量,最终选定扎哈方案作为竞赛的中标方案。
虽然扎哈方案中标,但还有诸多问题。其中最大的问题是整个建筑形体在北侧非常生动,但南侧面对主轴线,却没有动感。从城市设计角度,扎哈方案的南侧立面不尽人意。
经过几个月的研究,扎哈团队终于决定将两片建筑改为三片。
这一修改,顿然解决了原方案偏北的倾向,整个建筑对于各个方向都有了呼应与延伸。将最高的塔楼安排在南侧,也强化了望京的城市轴线。
空间的穿透力不仅通过内部的广场得以实现,每栋楼的贯通大堂也使人更能感受。
由最初想法中的两块石头,到最终确定的三座高低错落的山峰,望京SOHO的设计强调了其“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寓意。
有山必有水,这一中国的传统在望京的景观设计中再一次得以体现。在三座山峰的周围,扎哈设计了数个水景,并且配置了独特的喷泉。
在确立了三座山峰的建筑形体之后,其立面设计经历了数十轮的研讨。
最终立面的处理采用白色的水平铝板飘带,或高或低,或窄或宽,象征了山中云雾缭绕的意境。
望京SOHO 5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除了水景,还有大量的景观设计。为此,世界闻名的四家景观公司 West 8, GrossMax,Atelier Dreiseitl, Martha Schwartz参加了一次国际竞赛,为望京的景观设计献计献策。
最终望京SOHO的俯瞰,除了有山有水,在三座山峰的脚下,还增加了两个3层的商业亭子。其目的是为了增加开放空间的层次和建筑尺度的过渡。
建成效果
经过三年的建设,望京SOHO将迎来盛大的开幕。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三峰鼎立
山间峡谷
办公大堂
行云流水
北侧水景
山水交融
谱写乐章
望京SOHO,一个关于三座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