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D企业拓隐性渠道 吃回扣怎成"行规"了?

随着LED照明产业链急速扩张,隐性渠道这盘棋局已然是杀机四伏,风云变化。一边是未来可期的市场前景,一边是竞争惨烈的终端拼杀。前景看似幸福而美好,现实却是茫然而残酷,LED 照明企业难以抵制的是趋势和潮流,而最为难熬的是拼杀。


吃回扣成“行规”


所谓隐性渠道,是指能决定与建议顾客的关键人或公司,其已成为企业在开发市场环节中必须要考虑与增加的部份。“国内LED照明行业隐性渠道主要包括家装公司、工装公司、安装公司、设计公司、商业替换、品牌连锁、工程公司等。”某工程灯饰企业负责人如实说道。正如隐性渠道的名字一样,这是一个不透明的渠道,产品价格不透明,销售规则不透明,消费者、设计师、企业等信息严重不对称等,其已成为设计师“巨额回扣”的环疾。


在暗访中发现,一些灯饰销售人员对设计师吃回扣这一现象,已是见怪不怪了,而且谈及此类问题时毫不回避。据一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介绍,“无论是商家还是设计师,这已经成为一个行规。如果设计师和某一品牌的商家没有谈好其中的‘介绍费’,许多设计师都会阻挠消费者购买这一品牌。"


隐性渠道崛起


对于产品与品牌的关系,可以类似说形和神的关系,资源的合理配置也十分重要,有人说“不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个篮子里”,以借此降低遭遇全军覆没的危险。就如设计师对美的欣赏上而一味的推荐外观独具优势的产品,要知道就目前市场反馈情况来看,业主对于灯饰产品更注重的是在使用功能而非外观上(外观只是加分项),而对于产品,只有在使用中才能更好的体现其价值。


而现今隐性渠道价值链的崛起,极大的刺激了国内LED照明企业,包括勤上光电、鸿利光电、光大、极成等LED照明企业已“意识性”构建隐性渠道商业模式,并通过隐性渠道主动获取项目情报信息。


“恶性循环”怪圈,孰是孰非?


中国有句古话:“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仓”——就是隐性渠道的建立。LED行业中有些企业则主动调整、开展多元经营模式,给企业发展趟出一条“血路”;有些企业则在行业洗牌中倒下,还未能见到市场转暖的曙光;在市场蛋糕重新分配之际,行业之间资源整合步伐也在不断加快与调整,跨界、上市、结盟等事件屡见不鲜。


“与传统渠道相比,隐性渠道资源主体本身就非常分散,其中包括经销方、设计方、施工方、采购方等关键环节等都会对市场上的LED产品认知不足,没有固定的营业场所,难以采用经销模式进而管理,销售量不稳定,多以项目式出现,不喜欢暴露给最终顾客当中的关系等特征。”一位业内人士表示。


在一些设计师看来,只要是一线品牌产品,并且保质保量没问题,那么哪家认为最贵的、最有名的产品就是好的,也不用去挑。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中小LED企业在开拓隐性渠道方面则会显得更加举步维艰。主要原因在于中小LED企业品牌知名度较弱,很难入设计师“法眼”。


口碑衍生“中毒效应”


据调查报告显示:97%的设计师会在设计中向业主推荐材料产品,有五成以上业主会选择到设计师推荐的经销商处购买被推荐产品。这是设计师渠道吸引企业的最主要因素,因为每个设计师都在经营着自己的业主圈子,这个圈子更多的是通过朋友介绍和口碑传播。因此,业主相信并依赖设计师的专业及审美角度,由此便为设计师创造了更加独特的选择和话语权。


而就目前情况来看,设计师渠道主要以当地经销商自建式存在,企业更多的只是做产品研发上的支持。“对于设计师渠道,有些经销商以高回扣的方式取胜,通过此法取胜的经销商只追求短期的利益,一般不会专心代理某个品牌,经常会更换品牌。”这其实是一个连锁反应,不管是对于企业或设计师而言,双方都在经营信赖自己的圈子(口碑),一损则满盘皆输。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