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Lighting+ | 从三国诸葛亮的悲剧看职业经理人的命运
「Lighting+」编辑手记职业经理人和雇主之间总是很微妙的,在职业经理人制度还不是很完善的中国,两者之间如何建立信任关系就是一个重大难题。此外,职业经理人如何选择老板,也着实考验眼光。一个人的职业生涯不长,黄金期更短,今天这篇文章从诸葛亮的故事说职业经理人,视角独特,推荐给大家。
我是一个很喜欢《三国》的人,里面有很多我喜欢的人物,哪怕简单如典韦、许褚,也可以从暴力美学的角度来欣赏。可是有个重量级人物,我却不是如大多数人一样的去崇拜,那就是猪哥诸葛亮,这也许是因为他心机太重,也许是因为他悲剧的命运。
说他心机重,是因为他的出山实在是处心积虑,还非得搞的那么复杂,反复吊人胃口。当时那个社会,读书人想出头是要靠推荐的,民间的名声很重要。诸葛家是北方逃难到南方的,当地根基不足,于是他就结交当地名流,尤其是以点评人物著名的司马徽,于是就有了“卧龙凤雏”一说。可是就算这样,对于当地的老大自称“荆州八骏”的刘表来说,还是不以为然,于是他还就只能再等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是落魄的刘皇叔,这个皇叔被打的只剩下寄人篱下的份儿,却始终还抱有复出的野心。这点被他看在眼里,于是做了一个SWOT分析,发现这个刘备优势明显(有皇叔概念,有猛将资源,有过创业经验),同时机遇也很好(刘表是个徒有其表的废物,西边的刘璋也很弱,东边的孙家只知道守那一亩三分地,而曹操北方初定还需要整合一段时间),而恰恰又缺少能够出谋划策的人物,他诸葛亮去了肯定就是大拿了,这还不得当个人物啊,真是天上掉下个刘皇叔啊。搁一般单纯的人,遇到这种机遇心理还不得狂喜,颠颠的就得去递简历啊,这哥们不,他深知追和被追身价上的区别。
举个例子,同样是高潜力的足球小将,AC米兰当年相中帕托,未满18岁就以2200万的高价买来,一来就给一线机会,结果迅速成为一哥,而古尔库夫从潜质上不差,就是因为是捡了个便宜买来的,结果总是当替补,表现稍差就打入冷宫,最后租给别人,结果人家租到外面倒是打出来了,再想买就买不回来了。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就设计了一个“三顾茅庐”的局,让刘关张哥仨愣跑了三趟,才假模假式拿出早已写好的《隆中对》,这下可是让刘备当了回宝。
抛开被《三国演义》神化的部分,诸葛亮进入刘备阵营主要有两大功勋:一个是在刘备势力较弱时建立了孙刘联盟,给刘备以足够的喘息时间去做大;另一个是经营蜀中,安定西南,充分利用四川的地理优势和物产丰富,给了蜀汉政权一段繁荣的时间。这两点,一个是外交官的本事,另一个是政治家的本事,都跟谋略没太大关系。赤壁之战主要是周瑜的功劳,六出岐山都是没有做好准备贸然出兵,屡战屡败,结果把好不容易积累的一点本钱耗光,最后虽有天险也成为司马氏首先下嘴的目标。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果,就要谈到前面所说的诸葛亮的悲剧了。
为什么说是悲剧?其实从隆中对来看,诸葛亮确实是个战略家,在当时信息并不发达的情况下,坐在山里面就能把天下形势分析的这么透彻,而且给出切实可行的对策,着实难得。在刘备启用诸葛亮的最初,事情基本上是按照这个构想推演的,刘备也借机做大,可惜等刘备成为汉中王以后事情的进展就开始出现偏差,首先是关羽丢了荆州,接着是刘备冒然复仇,夷陵之战元气大伤,等到困守蜀中之后,别人是不好打进来,同样自己也很难往外扩张,尤其在相对人才储备形成弱势后(吴魏都是当时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人才辈出,而蜀国相对偏远,人才积淀薄弱,最初的人才基础全是输入型老班底,等老的一代凋零之后就出现了断档),其实败局已定,诸葛亮六出祁山也是不得已之举,因为他知道打可能失败,但不打就一定没有机会,他还是想试一试。出现这种悲剧的根源,我以为跟他最初的选择还是有莫大的关系的。
作为一个空降兵,诸葛亮选择刘备看似不错,但其实他是只看到了一时,没有看到长远。这一时是刘备落魄的时候,求贤若渴,什么条件都答应,看起来也礼贤下士,言听计从。但他没有想到人性是会变化的,尤其是刘备这种出身低微又喜欢攀龙附凤的流氓无产者,骨子里是自卑又自大的,自卑让他会喜欢拉帮结派,喜欢通过当人大哥来保持心理平衡,自大让他一有机会就喜欢自我膨胀,非得耀武扬威才显本事,关于这点,大家可以看看我们邻国金氏。
这样作为一个职业经理人,诸葛亮的定位就很尴尬,论关系他比不过关张甚至糜竺那样的裙带,论背景或者资历他又谈不上显赫,幸好长的还行,嘴巴还算能说,结果刘备虽嘴上说重用他,但仍不过混到进入蜀中才给了个军师中郎将的职位,说白了,不过一个参谋。赤壁之战把他当说客来使,打西蜀就没带他,等到夷陵之战干脆老刘自己上阵,也就让你看看家,老刘挂了以后,那个阿斗虽然没啥本事,但仍架不住流言满天,为表忠诚,诸葛亮同志也不得不频繁出击,以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可惜那终究是个扶不起的阿斗!这是很多职业经理人进入到家族企业都会遇到的问题,遇到开明点的可以一起打天下,遇到疑心重的,你就只能谨小慎微,啥事都得多留点心眼,很多事情做起来都得大打折扣!
三国里我最喜欢的是曹操,不为别的,就为他那里的职业经理人气氛。作为一个本身就是职业经理人出身的领导,他自己就有很强的底气和实力去开创事业,对于他来说,他很清楚应该怎样利用人才。虽然也有夏侯氏曹氏等裙带,但他能很相对公平的处理各个群体的关系,一切都是以业绩说话,无论你是元老还是后来投奔的甚至是收编的降将,在他这里都是有用武之地的。即使那些只会逞口舌之利的家伙,比如祢衡、陈琳等,他为了不留一个“害才”的名声影响未来吸引人才,都很大度的宽容,除了那些不自量力干预自己家里私事的家伙(比如杨修)。他爱慕人才,哪怕是敌人,他也会想方设法去吸引过来(比如关羽),哪怕曾经坏了自己大事的,也会量才而用(比如贾诩),这就造成三国时魏一方是人才最为鼎盛,也是最有系统的一个。
他客观上创造了魏晋平稳过渡的局面,保持了组织持续的竞争力,因此最终一统天下的是延续魏的血脉的晋。诸葛亮有充分的理由不选择曹操,其中一个可能是那边人才济济他去了并不能特别突出,人才竞争较大,他不容易很快冒头。但他恐怕没有想清楚,职业经理人更大的选择应该是顺应大势,做正确的事比正确的做事要更重要。
以上纯属戏说,借题发挥而已,猪哥的粉丝千万别找我拼命。成都有个武侯祠是专门纪念他的,多少后人在此凭吊他的伟大。诸葛亮的选择应该还有更大的胸怀,不能纯从利益得失来评判。只不过对于今天的职业经理人,每当你做出职业上的抉择时,不妨多考虑些,看长远一点,职业生涯并不长,黄金期就更短,每一步的选择都要考虑清楚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