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构贝聿铭用光线做设计的两点核心
贝聿铭说:“光对建筑实在太重要了,没有了光的变化,形态便失去了生气,空间便显得无力,光是我在设计建筑时最先考虑的问题之一。”
很多人或许都看过贝聿铭说过的那句“让光线做设计”的相关案例或者文章,都看出来了“为什么?”无非就是光很重要,空间生于光,云云。但很少看到有具体解构他如何实现用光线做设计的手法,看到“怎么样?”。
纵观他的经典作品,我们尝试总结一下贝老的处理手法,发现他在进行设计时通常紧紧抓住两点核心,本文我们班门弄斧,从表面现象的观察基础,简单来谈谈我们的发现。
从建筑师的两大杀器说起
每个建筑师都有自己平步江湖的法器,这种法器的打造材料离不开两种材料:首先是设计语言。密斯凡德罗的格子开会、路易斯康的规整几何、扎哈的流体仿生,这类就是设计语言,它是设计师用于表达对项目理解的最佳载体,也是容易彰显设计师符号和标志的徽章。
再者,就是材质和工艺。设计方案只是纸上谈兵,要把设计师笔下的项目做出来,不是“心想事成”的祈福就能实现的,大都必须要通过或多或少的对材质、工艺的独有研究、试验和开发。安藤忠雄的清水混凝土预制板、扎哈的GRG、贝聿铭的钢结构和玻璃,这些都是“know how”的核心问题。
你知道安藤忠雄是混凝土诗人,知道他用的混凝土板水灰比是多少才能出来那种感觉吗?
所以,要解读设计师的设计方法核心,还是离不开对两大杀器的分析,我们看贝聿铭用光线做设计,也选取了这两个角度。
一、善用折线处理立体空间的分解,大幅度解放建筑采光面。
折线的使用是贝聿铭的招牌动作,且以锐角为多,我们可以在他几乎所有的作品中找到这种区别于其他设计师的语言。
图:香港中银大厦
香港中银大厦是贝聿铭成名作,也是他使用折线解构设计空间的开先河之作。中银大厦的建成,有他时任中国银行高管父亲力促的原因,同时他也在这个项目上创造了很多典范。
譬如,由于历史的原因,项目只用了隔壁汇丰银行大厦三分之一的费用就实现了比汇丰更高。据采访时他说,也恰好是由于预算的大幅度压缩,使得他需要考虑采用三角形分解钢结构支撑作为主结构工艺。而毫无疑问,这种方式的大获成功,必然会使他在此后更乐于反复采用这种笃信风水之说的东方国度至今仍甚少接受的设计语言。
图:苏州博物馆。不得不说,外形相当怪异,有和式和欧式积木的堆叠感。
而折线解构对光的应用优势就相当明显了,首先,折线的使用大大解放了建筑的采光面,将传统建筑中四平八稳的平面完全打破,使灵活地向室内引入自然光成为可能。
图:苏州博物馆内部。
正是建筑外形中多折线的解剖,使建筑内部拥有了大量“窗户”的机会。值得关注的是,贝聿铭只在立体空间中使用了折线,规避了中国人对“三尖八角”室内的忌讳,平面应用还是方正的为主。
图:日本秀美博物馆二、对钢结构和玻璃材质应用的熟悉,能轻松采用玻璃采光。
玻璃是建筑透光的最理想介质,没有之一,而玻璃的大面积应用是个经典难题,最佳搭档必须是钢结构,钢结构的受力结构处理又是一个大难题。图:卢浮宫玻璃金字塔内部。大幅度玻璃顶棚是采用自然光,但又保持空间独立的最佳方案,但在施工上有着相当巨大的难度。不说不知道,名噪江湖的威尔逊大厦就曾经因为玻璃外立面中的窗框和玻璃的冷热不河蟹应力,使得竟然出现部分玻璃多次空降的惊险事故,所以能在一些很精妙的位置采用玻璃钢结构实现采光,不得不说,是招绝对的杀手锏。
图:巴黎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当初被强烈反对,只是因为反对者说这和卢浮宫的古典格格不入,并且金字塔代表了埃及。但实际上,金字塔是典型的菱镜造型,自然界中很多透明的结晶体也以这种形态呈现,对光线的折射、反射能力本身就具备天然的优势,再配合贝老在其他项目中积累的施工、设计经验,配以高超的玻璃钢结构施工,没什么可能不成就经典。
  • 640 (1).jpg
  • 640 (2).jpg
  • 640 (3).jpg
  • 640 (4).jpg
  • 640 (5).jpg
  • 640 (6).jpg
  • 640 (7).jpg
  • 640 (8).jpg
  • 640.jpg
回复数 0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