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来尝试一下把一块石头放在现实的路上,认真思考如何放置这块石头,看会发生什么事情。我有一种冲动想把这种行为叫做建筑设计。
——隈研吾
无论是建造在长城脚下的“竹屋”、北投的广重博物馆,还是东京市中心的涩谷车站、表参道大街上的路易酩轩办公大楼,隈研吾就地取材、建筑与环境相融合的特点一直为人们津津乐道。
隈研吾,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如此震撼人心,显然,他的思考已不再是仅仅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共同问题:对自然的遗弃破坏,急功近利不能坦然自处。
0 建筑设计就是把人与自然再次连接
过去十年发生在全球各地的台风、海啸、地震等自然灾难逐渐改变了设计的风向,也让隈研吾更加坚定了自己的理念,使建筑与自然相融合,让人类与自然河蟹相处。这是一种“亚洲”的理念,也是一种“禅”的态度。
科学和技术总是试图去计算一些东西,可是自然是无法被计算控制的,总是出乎我们的预期。在三年前的日本大地震中,宫城县60%的房子都被摧毁,整个城市的地面下沉了一米,但隈研吾设计的北上运河博物馆幸存完好。
隈研吾将建筑融入于环境中,使用当地的建筑材料,以及利用光线营造建筑的通透感。“我想让建筑变成一个不断变化的现象,随着气候、季节、时间,以及所处的地点,不断地发生变化,甚至在不同的人眼中,不同的视角,不同的移动速度中,都能够有对建筑不同的感受。”隈研吾希望建筑能具备这样的暧昧感觉。
0 建筑作为一个框,框取一段自然之境
在隈研吾看来,建筑不是一座独立突兀的雕塑或是一个盒子,而是作为一个框,框出一段自然之境,并通过层叠之序来连接室内和室外空间。
在亚洲绘画中,边界很重要,有时甚至比画作内容本身还重要。“建筑作为一个框,简化了室内和室外空间,而更重要的,框的位置让我们知道可以在哪个地方简化空间。”
家具作为层叠系统的一部分也被一同设计,而这有时要克服像说服专业室内设计师这样的业主的困难,隈研吾也倍感不易。
0 “小”而珍贵
隈研吾认为小的东西可以营造一种精神上的体验。在西方文化中,人们认为“大”的东西对社会有价值。但在亚洲,我们的价值观和态度正好相反,认为“小”的东西才珍贵,自然与人之间的关系才重要。
连接自然与人是隈研吾在设计过程中一直考虑的问题,但有时业主总是强迫他建大大的房子。20世纪之前,所有的建造材料、庄稼肥料和能量都取自山上,但工业化之后,所有的材料都来自大城市,最终,大山和树木被忘记了,庙宇被遗弃了。
“每一个项目,我们都从材料开始设计。大多数建筑师通常都从整体规划开始设计,材料是最后阶段才考虑的。我认为建筑的形状与材料有一定关系,最初的想法应该从材料中获得。”
隈研吾小档案>>>
隈研吾
隈研吾,日本著名建筑设计师,其建筑融合古典与现代风格。曾获得国际石造建筑奖、自然木造建筑精神奖等,并且著有《十宅论》、《负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