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职场升职--规则
本文试图通过对不同朝代升职制度的描述,使读者了解一些中国古代升职的规则。需要说明的是,升职加薪往往混为一体,故在此一概以升职代之。
"升职"与社会同在,有社会就有升职,因此一部升职史算来也有5000年的历史。
在尧舜禹时期,升职完全凭借的是口碑效应,老百姓说谁好,谁就能够升职。舜从尧手中接过最高领导权,就是一个口碑好。这种方式也影响了大禹的思维,著名的"十三年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之举,一举树立了个人品牌。有了这样的高层领导示范,下面自然照章进行,所以在那个时代,要想升职,完全在个人品牌美誉度。就此看来,祖宗们竞争,不唯学历、出身论,大家完全是"fair play".问题是,那时,从国家领导人到普通村长大家都没甚工资可拿,换来的是"青史留名".夏商周时期,国家的概念开始形成并逐步完善,但由于是奴隶社会,很多有才能的人因为身份缘故没有出头的机会,就不得不采取一些非常手段达到出人头地的目的。其中正面的代表人物是商代的宰相伊尹和周代的姜子牙,前者通过当厨子,不仅抓住了最高领导人商汤的胃,还抓住了商汤的心;后者在渭水边用类似今天行为艺术的方式——无钩钓鱼引发了外界的炒作,从而被周文王起用。显然,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要做到"标新立异".伊尹和姜子牙得到的回报显然超值,得到了大片封地,尤其是姜子牙,齐国供奉的老祖宗就是他。
但那时候打工风险也超大,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夏桀时期的赵梁和周幽王时期的虢石父,前者迎合了桀追求娱乐的爱好,开创职场溜须拍马之先河;后者则成为了历史大片"烽火戏诸侯"的导演,为了升职加薪,给老板提供了一个导致"*"的IDEA,虽然两人职位升上去了,但不久都落了个身首异处。
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各个政权的分立,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全国性人才大流动,"跳槽、自主择业"成为了时尚。人只要有才能,就可能在某一国应聘上一份好工作(其代表人物就是在六个不同国家担任过宰相职务的苏秦),这导致了"个人职业规划"的一度盛行,而张仪、李斯等人就是杰出的代表。他们根据时局的发展情况制定好了自己的职业规划,并到处寻找王侯"面试"的机会,特别是李斯的那一句"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与如今俞敏洪那句著名"在绝望中寻找希望",对不同时代的年轻人有着同样的励志功效。
有一个情况值得特别留意,这批人在展开升职计划之前都毫无例外地干过"门客"的职业,这或许就是那时进入"职场"的资质认证吧。
虽然秦始皇统一了六国,由于秦代时间相对较短,"职场"并没有显露出典型的特征,暂且不论,而两汉时期之后,职场出现了"政府行为":"察举"和"征辟"制成为了主流,其特征就是官员的升迁取决于品德、学问、法令、能力等方面的个人综合素质,并要求通过由官方指定教材孔家学派的考试。两汉时期,国道中落,是职场黑市也开始兴起,在西汉时期,你在黑市上可以买到县令,到了东汉后期,黑市交易极度繁荣,包括"三卿"在内的最高级职位都明码标价,更有甚者,多买还能享受赠品。
到了魏晋南北朝,职场出现了退化,其推行的九品中正制,由于官员的升职完全由各个州郡世族豪门出身的中正官把持,官员的升职与否完全成为了"阶级、出身"论,其中最知名的两个大家族就是王羲之所在琅琊"王氏",和以谢安为代表的陈郡谢氏。不过此时有一个好处,就是那些依靠各种手段走后门的升迁者没了施展之地——出身不行就当不了大官。
也正因为出身论的副作用,使得具有独立思想的"自由职业者"开始陆续出现,"竹林七贤"正是其中的翘楚。
自隋唐开始,中国职场进入一个有相对序的发展阶段,由于科考成为选拔官吏的制度被固定了下来, 进一步推动了"三省六部"的国家管理体系逐步形成,官员的升职考核不仅有了一套明确的标准,还有了一个国家级的HR部门——吏部,更重要的是完备的薪酬体系开始建立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