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密度芯片用于大功率路灯的优势,贴个比较图说明一些问题

本帖最后由 ambiva 于 2013-12-11 22:55 编辑


可能不是最恰当的比较,因为光学设计和 LED 位置不同。不过有些方面能说明一些问题
数据来自各厂商最新版说明书 (2013年11月)

注意总重,长宽高和风阻,相对于产品功率
注:Luma 目前归飞利浦所有(去年收购了 Indal)
三个产品横向对比,同级产品,运用的是相同驱动器
飞利浦 Xitanium 150W 0.35-0.7A GL Prog sXt (单个驱动器重量为 1.2Kg),350mA 和 700mA两端都常见
所以最大功率可以认为类似,双驱动器情况下 300W左右正负2 %, Luma 3可以装三驱动器
根据样品判断,Luma 3 所用的是 Rebel ES 芯片,从图片观测 Speedstar也是同级。两者不久也可升级为 Luxeon T
灯具光通量:
P850 最大输出 32000lm
Speedstar (BGP323 长版) 最大输出 25500lm(几年前最高版本是 28700lm,可能因为发热问题降低)
Luma 3 最大输出 49600lm (三驱动器,不过流行版本还是使用 350mA,25000lm左右)
产品重量与风阻对已有灯杆换装有主要影响
举一例,8 或 10米灯杆,1.5-2 侧装的时候,标准灯杆设计只能支撑16kg。在大风情况下,对风阻系数要求也会提高。
高密度芯片的优势体现在大功率产品上在于能用少数的芯片,达成原来需要上百颗标准芯片才能达到的输出。利于分散化设计和散热系统的创新(可以在单独发热区域对症下药,而又不至于对付像COB那样变态发热密度)。总成本显著降低(不管是用反射器还是透镜)。如果按照流明/价格比例的话,高密度芯片可能更便宜。目前高密度芯片发展速度很快,运用上已经基本成熟了。飞利浦主推 Luxeon M (1年多来已发展到第四代),Cree则有 MKR 系列。
不久在工矿灯和高杆泛光灯上也会开始流行。之前同事设计的一款泛光灯,同是用 Luxeon M, 已经拿到种类繁多的订单了。
  • Comp1.jpg

回复数 6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