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灯原理图分析
此电路是电子节能灯最基本的结构,也是最经典的电路。电路后半部分的逆变电路采用磁性材料组成的纯模拟电路进行开关的通断转换。
目前,对于电路工作时的电流流向问题已经不存在疑问。现在,主要问题集中在开关管的开关转换是怎么完成的。现在主要存在的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也是流传最广的:磁环磁饱和。
这种解释的理解是:在开关管的两个基极感应线圈感应到电压,在磁饱和时,没有电压了,由于电感的电流不能突变的原因,使感应线圈感应出了与先前相反的电压,经过正反馈的强化,使得开关管的状态发生了转换。
详细一些的过程为:
当电路加上电后,电路通过电阻R1、R2给电容C2进行充电。当电容C2上的电压达到双向触发管VDB的转转电压时,电流通过开关管VT2的基极和发射极构成通路。此时下管VT2管开,电路是通过电容C4、负载、下管VT2构成回路。在整个工作过程中,由于磁环进入磁饱和,使得开关管基极感应出的电压为0,而由于电感中的电流不能突变。线圈N1中的感应电压为上正下负,所以,线圈N2感应出的电压为上正下负,N3感应出的电压为上负下正。此时,下管VT2截止,而上管正好打开,此时,电流的流向就是电容C4中的贮能通过上管VT1,电感、负载回到电容C4的另一端。在这个工作过程中,磁环再次通过磁饱和,使得磁环线圈中的感应电压发生极性变化,从而开关管再次发生转换。如些往复,形成了以一定频率转换的开关状态,实现了DC-AC的高频转换。
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使两个开关管上的基极接的磁环同名端不一样。即:从上图来看,就是从上到下规定,N1和N2的同名端相同,N3的同名端刚好相反。现假设线圈N1的上端为同名端,那线圈N2的同名端就在与电阻R5相接处,线圈N3的同名端就在与电路地相接处。
在这个解释过程中,没有详细的关于开关管是如何进入开关状态,及电路是如何进入谐振状态触发灯管的,及解释中引进的正反馈是如何形成的,以及磁饱和理论是如何形成的。
第一个遗留问题:如何进入开关状态?
根据我的理解,开关管是先进入放大状态,然后过渡到开关状态,到这时,集电极电流IC不再受IB的影响。也就是,先是放大状态,高频率信号是通过基极接的磁环线圈绕组引进,通过三极管进行放大,通过三极管的发射极输出。放大后的信号经过磁环的耦合线圈N1与线圈N2、N3反馈形成正反馈,使基极上感生电压增大,增强了驱动能力。后续的发展使电路进入饱和区,此时,三极管才是完全进入开关状态。这部分的变化可参考“三极管放大状态中的非线性失真中的顶部失真”。
第二个遗留问题:如何进入谐振状态?
据我理解,在双向触发二极管VDB触发时,其电流中是有很多高频分量的(此部分参照三极管放大电路的频率特性)。其实在负载灯未进入工作时,其工作回路是:C4、C5、电感、磁环耦合线圈、两个开关管VT1和VT2。由于主要由C4、C5、电感的选频特性,加上磁环耦合线圈构成的正反馈,通过三极管的放大电路,使得谐振频率点的电流被不断的放大。当达到谐振频率点,C5上的谐振感生电压足以击穿负载,使之进入正常工作状态时,负载被成功点燃。当负载被点燃后,其相当于一根导线接在电容C5两端,从而使电容C5“短路”。这时,根成的工作回路中,将电容C5换成负载,其他情况不变。
第三个遗留问题:正反馈是怎么形成的?
在上面的解释中其实已经提到了正反馈是怎么形成的。第一点:磁环上的三个耦合线圈的同名端必须正确。即线圈N1和N2的同端相同,线圈N3的同名端和其余两个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