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海河上十余座桥梁的新建和改建都显现着不同的文化定义。在设计每座桥梁的景观造型与灯光效果时要表现出对“母亲河”的深情,对历史沉淀的发掘,对发展的期盼。对桥梁景观造型的选定是全面创新,还是照搬国外现成样式,或是“移植”加“拼贴”,即穿西服戴毡帽,这里无一不是体现着设计者的文化理念。
夜景灯光的设计是离不开建筑景观基础的。灯光只能是对这一基础在另一时空中的美化、提升,在其三维空间增加第四空间造型元素,使建筑景观产生其自身不能完美表现出的时空感、音乐韵律感。对景观的灯光设计必须和建筑设计同步进行、相互结合、互补互融,才能创造出完美的艺术品。灯光设计师不只是简单的“照明师”或“电气师”。
在对刘庄桥的景观灯光改造中,我们的宗旨是要综合考虑海河水系所有桥梁的景观及照明特点,努力营造属于刘庄桥的地域、文化特点,不雷同于其它桥梁的创新效果。
刘庄桥所在的海河水域及周边地区在天津历史上有着极其重要和辉煌的历史。它的历史比天津建卫的六百年历史还要悠久。自金代(1153年)迁都至中都(今北京),每年春、秋两季,都要将大批粮食用漕船由各地通过运河送到中都。这就使得地处南北运河与海河交汇处的“信安海”成为漕运咽喉。后又在信安海设立了“直沽寨”。元朝灭金后,漕粮由河运改为海运。因漕船进入河身狭窄的北运河前,还需在直沽故地换成船身较小的平底驳船,所以,这里仍是转运枢纽。因漕运原故于元朝泰定年间修建的天妃宫至今仍在刘庄桥附近。据史载“元统四海,东南贡赋刘家港,由海道上直沽燕都,舟车攸会,聚落始繁,有宫观,有接运厅,有临清万户府,皆在大直沽。”史学家曾高度评价“大直沽是天津历史文化名城的原生点”。历史上海河有20多处渡口,刘庄渡口也是其一。直至20世纪90年代刘庄渡口才建成今日的斜拉桥。
纵观历史,刘庄桥地域始终贯穿着“漕运”和“渡口”的独特历史背景。我们将此作为刘庄桥改造设计的历史文化内涵定位,整体创作目标的主题。
因此,在刘庄桥的景观改造上我们选择了“漕运”和“渡口”的共属符号——“漕船”作为主题图案和造型要素。
对刘庄桥的景观、灯光改造工作,是对目前桥梁整体结构不作改动,仅按我们的整体艺术构思进行包装、改造来达到所要表现的艺术效果。这样可节约大批资金,但困难在于对目前建筑样式中需竭力去挖掘所要表现的艺术样式的切入点、结合点。
我们查阅了有关当年漕运的文献资料及绘画,从中选定了漕船和渡桥等样式,并将其作为元素的提炼和综合,设计出一个中性但特点突出的图形,再将它与现桥体样式有机地结合,创造出一个既具有新意又有历史感的新景观。使人们从中既看到了数百年前历史的遗韵又看到现代社会的发展。
对桥体及灯光的改造主要从桥主体的立塔和护栏两部分入手。对塔体采用表面为木纹图案的轻质铝板进行包裹,钢索部分包装白色防腐材料,与主塔结合为一体,仿佛形成漕船上的大桅杆拉起白色风帆,又像渡桥开启升落时的拉索支架。护栏部分立面改制成镶有发光图案玻璃的护栏板,扶手部分用造型建材制成柳木样式,画板玻璃支柱呈金色。画板玻璃上刻有当年的漕船图案,晚间,在内藏LED灯光的映射下产生五彩斑斓的发光效果,增强了艺术观赏效果。整体既保留了历史感又结合了现代材料产生的新的时代感。
桥体内外两侧面用木纹图案铝合金板包装,白天,整体像船舷或渡桥板;晚间桥体主塔上的光导纤维发出点状光组成流动变化的多种图案更显亮丽、活跃。白色钢索在投光灯的照射下更显桥体壮丽,犹如风帆扬起,激奋人心。发光的护栏图案和侧桥舷展现了桥体的的巨大身躯,整座桥晚间在水中美轮美焕的倒影更加壮丽。整体灯光效果产生出的巨大空间感,加之现代科技营造的强烈视觉效果,充分显示了天津市数百年的历史文化在飞跃发展的新时代所产生的历史震撼力。
在刘庄桥的景观灯光设计工作中我们深深地感到,对一个有着强烈历史特色的地域建筑物,只有竭力挖掘其历史文化背景,充分表达独有的民族文化特色,同时又满腔热情地去表现历史的飞越发展,为其注入新的时代精神,才能使人们忆旧颂今,面向未来,这样创作出的作品才能具有地域性、民族性、世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