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我是怎么样将技术用语转化成商业用语]——持续更新

本帖最后由 这里有棵菜、 于 2013-10-24 21:33 编辑


各位一灯的朋友大家好,最近负责红外产品的项目开发,经常也是遇到很多客户提出的问题,可是……好吧,我相信有的业务员也好,还是工程师也好,一个对于内行来说简单的问题,但客户那啥啥呢,要耐心解释是必然的,适当的用客户都能理解的话语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呢,你觉得呢? 进入主题,本帖持续更新,上班有时间上网,但不可能交流,见谅,晚上来更新,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采撷智慧,分享新知,我说的不一定对,但至少是我认为是对的,才会来分享给大家!一、红外LED应用中的误区 红外LED同可见光LED一样,仍然为LightEmitting Diode,同样为半导体。在LED行业内,对红外LED的认知与运用存在一些误区,其中较为重要的是: 1、对散热的重要性比较忽视。我们常见的使用太小的散热片或根本没使用散热片的情况出现。要知道:散热不良会造成芯片工作温度高而产生红外波长上升(图一)。波长超过850nm后,会造成摄像机CCD对光线感应变差,也就是夜视效果变差,图像不清晰。而且温度上升会导致LED光电转换效率低(图二),就是亮度不够,同样会影响成像的效果。往往我们要是在设计上,多加一个几毛钱的散热片就会产生小兵立大功的效果。
图一
图二 2、错误的以手触摸来测试温度。经常有人被自己吓了一跳,因为人手放在超过摄氏44度的外壳(或散热体)上,不到2-3秒就不能忍受了,因此觉得“太热”,其实,这温度并不高,完全不会伤害电子元器件的正常工作。况且外壳(或散热体)的温度越高就说明了:“热”导出越良好。“能量是不灭的”---设想:外壳(或散热体)不热,这“热”到那儿去了?热停留在芯片上导不出,就造成芯片在高温下工作,夜视效果就差,光衰就大,寿命就短。
3、认为较大芯片就一定比较小芯片“亮”。因此常盲目指定要求用大尺寸芯片的LED。要知道:亮度取决于电流,电流能用多大?取决于散热的处理,也就是:散热决定了亮度,而非芯片的尺寸决定亮度。理论上,相同品牌芯片不论尺寸大小,只要电流、电压相同(功率相同),产生的热量就同,问题在:相同的热量是散在多大面积上?散在针孔般大小的面积上与散在巴掌般大小的面积上,其散热处理的难度就大大不同了。在处理散热上,各家由于技术不同,设备不同,散热材料不同,因此,各家能在多大面积上处理掉相同的“热“的能力就不同。举例而言:若提供1.2A的电流在晶元28mil芯片和42mil芯片上,其电压略同(1.7V左右),所以功率略同(约2W),当然产生的热量也略同,问题是:把这2W的热量散在42mil芯片的面积上,比较容易处理,散在28mil芯片上就难了些。使用传统银胶来“固晶”的封装方法,其热阻一般为20°C-30°C/W,使用共晶技术封装,其热阻一般为6°C-10°C /W,这说明散热效果截然不同。以上两者能使用的驱动电流就大大不同了,亮度也就相差很大了。也就是说热阻决定了能使用多大的驱动的电流(图三)。当然,用先进的散热技术而选用小芯片封装、大电流驱动也有限度,若将上述2W的热量放在10mil芯片的面积上,即使以共晶制程封装,目前也难顺利完整的把热导出,期盼未来在散热技术、材料更进步后,或许能实现使用更小芯片,价格更低,但效果依旧的更先进的红外LED。图三 “为降低生产成本而使用尺寸较小的芯片来封装,以更进步的封装散热技术,达到相同的夜视效果”应是红外LED今后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 1.png
  • 2.png
  • 3.png

回复数 4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