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杨相声:相机行业对LED行业发展的启示
杨相声:相机行业对LED行业发展的启示 概述: 1) 中国LED行业发展的隐忧; 2) 中国照相机行业的借鉴; 3)两个行业发展阶段的相似处; 4)LED发展的忧虑; 5)LED行业健康发展的途径思索 LED从20世纪60年代诞生之日起便备受瞩目,从仅作为指示灯发展到照明,经历几个跳跃的阶段。到2000年以后,功率型芯片的产品化促进了LED向通用照明的发展。到2012年,LED照明技术的飞越加上政府的大力倡导推动了中国照明市场的巨大变革。因此,照明业内很多人士将2012年视作中国LED照明的元年。这个进程以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委发布《中国逐步淘汰白炽灯路线图》和中国科技部发布《半导体照明科技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作为高潮,强力地推动了整个LED的跨越式发展;当然,也标志着中国的LED照明行业正式进入“战国”时代。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有超过4000家企业在从事LED照明相关产品的生产,但其中绝大多数企业的规模较小,产值超过1亿元的凤毛麟角。 据麦肯锡公司的报告,全球LED 市场规模在2016年将达到400亿欧元,约合人民币3200亿元,中国所占份额达到40%。巨大的市场蛋糕“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规模小、一拥而上势必引起无序的价格竞争,压缩利润空间,加上无核心技术和专利壁垒,大多数的LED企业只能在为国际品牌代工或在周边配套部件生产上苦苦支撑。短短几年,就出现“只能勉强赚点加工费”的行业状况,使笔者不由得联想到中国曾经辉煌过、又快速衰亡的照相机行业。笔者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认为照相机行业的衰落对现今的LED行业有“以史为鉴”的意义。 中国的照相机生产始于1947年,品牌名称为“仙乐(SELO)”,实为进口零部件的国内组装。作为精密仪器,真正国产化的照相机则是1956年天津产的“七一”牌,但也不能算为工业化生产的照相机。我国真正意义上的工业化的第一部国产照相机是在仿制西德的LEICA基础上制造的“上海 58-II”型。在随后的时间里,作为“脸面”的照相机生产在各地展开,先后有北京、上海、天津、南京、广州、重庆、福州等地,争先恐后,崭露头角。当时的年产量约2万台。在“鼓足干劲、力争上游”的口号下,到1959年,我国的照相机产量已突破10万台。 在随后的阶段,虽然经历了“文革”的低谷,但到了70年代末期,仍有近40个工厂和研究单位在从事照相机的生产和研发。在国务院的直接支持下,中国的照相机在80年代中期达到了辉煌的顶峰。从50年代的襁褓期到80年代的壮年,短短30年,诞生了很多著名的照相机品牌,如:海鸥、长城、幸福、珠江、东方、华夏、红梅、虎丘、凤凰、牡丹等等,产品涵盖了120型和135型两个大的族群,产量也超过了100万台。但在今天的摄影器材市场上,只能在古董级别的店里或二手相机店里寻觅到上述品牌的产品。跟年轻的发烧友再提这些品牌的时候,迎来的往往是“友邦惊诧”的目光。目前只有海鸥照相机和凤凰照相机仍在少量生产“经典款”或“纪念款”。让人扼腕叹息、唏嘘不已。 中国照相机行业的衰落,究其原因,除了改革开放、大量先进技术和国际知名品牌进入中国市场、挤压国产品牌的因素外,更多的应归咎于行业自身的原因。笼统地可以归纳为:1)“面子”大于“里子”;2)“筷子”多于“盘子”;3)“步子”没赶上“调子”;4)一度联盟的“铁饼子”散成“沙子”。 1)“面子”大于“里子”。 照相机作为高精技术产品,无疑成为各地区争相上马的宠儿,在“总路线”和“大跃进”的鼓舞下,能上不能上都要上,紧跟时代脉搏,这可以从各城市当年争相上马相机厂可见一斑。全国生产过照相机的城市有:北京、天津、南京、重庆、广州、福州、丹东、哈尔滨、上饶、临夏、华蓥(广安)、南阳、枝城、无锡、苏州、西安、青岛、余姚、杭州、常州等20个城市。照相机的生产无疑为这些城市争得了“面子”。可是,统观这些城市的产品系列会发现,绝大多数产品雷同,你家“双镜反光”,我也“双镜反光”;你“旁轴”我也“旁轴”;你“单反”,我也“单反”,惊奇的是,当你把各种品牌的相机摆在一起的时候会发现:天啊,模具共享啊!挣足了“面子”却严重缺少了核心技术和独创性的“里子”。没有特色,缺乏原创性动力,其结局自然是达尔文理论:物竞天择、优胜劣汰。 用这角镜子照照现今的LED行业,也会发现,亦“异曲同工”啊。暂不谈LED照明产品生产对空气清洁度的极高的要求,且看LED产地分布就能看出争先恐后了。作为照明节能概念的标兵,LED产品的生产自然成为各地尽可能开工的目标和业绩标杆。现在,在从事或即将启动LED照明生产的地区有:东北的辽东半岛、华北的京津冀、华东的长三角、华南的珠三角、华中的九省通衢、华北的黄帝故里、西南的云贵川渝。是不是有遍地开花的迹象?问题是:我们生产的产品中有我们的核心技术吗?全球LED产品的专利一半以上掌握在美、德、日等国家企业的手里,从外延片的生长到芯片切割分类,从衬底到封装,从荧光粉到透镜,从COB到SMD,林林总总。核心技术和专利切实地成为悬在中国生产企业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稍有不慎,便“其血玄黄”。不掌握核心技术的“里子”,在国际技术快速升级的大潮中,可能刚开工的企业便会成为烂尾,因为--可能生产出的新产品已经处于“过去时”了。为了小“面子”而丧失大“里子”,长远看,得不偿失。核心技术和创新精髓来源于实事求是和脚踏实地。尊重科学、敬畏科学才能不断进步,虽“蜗行牛步”,但优于“裹步不前”。 2)“筷子”多于“盘子”,是指僧多粥少,僧指企业,粥指消费空间。 我国历来自豪于人口众多、市场规模庞大,总有“多少分得一杯羹”的侥幸想法。回望照相机行业的发展巅峰时期,即80年代中期,百万的产量相对于10亿人口,绝对可以用毛毛雨来形容。但静下心来思考,在当时的老百姓收入的水平上,能够消费得起照相机这个在没有列入“三转一响”高级品的人群中,可能就显得超量了。产品雷同加上供大于求,自然引起企业价格比拼(还好,计划经济,压力不大)。价格竞争导致企业的利润空间难以支撑研发和创新,更难以“睁眼看世界”而“师夷长技以制夷”了。 对于今天的LED照明市场,境遇也差不多。从宏观想象上或从各种市场研究报告中,我们随时可以找到让我们开心的数字,动辄千亿,年增长两位数。但冷静地从消费结构金字塔中找寻我们的定位和份额,我们可能就无法笑得出了。目前,绝大多数的国内LED生产企业,无论是芯片,还是灯具成品,无不以价格为杀手锏,没有最便宜,只有更便宜!这样的产品注定难以脱掉“低端”的标签。在消费的金字塔中,低端的份额是很有限的。在这个有限的份额内,上千家企业,数亿的产量,不难感受到战马嘶鸣,砍杀惨烈。在这个厮杀的过程中,大量不合格或劣质品充斥市场。正像照明知名企业—广东昌龙照明的总经理李世枝老师几年前发出的感慨:我们大量浪费了宝贵的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笔者期待我们的LED市场能够早日走进“GOOD PRODUCT, GOOD PRICE”的GPGP理性状态。如果想真切地感受这种惨烈,请参观我国每年一次的“广州建筑照明展”和随后的“香港建筑照明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