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贴为何成为“唐僧肉”?
最近,财政补贴出的问题,至少有三件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一是广东省科技厅长李兴华被查与LED补贴有关。由于掌握着产业补助资金与科研经费的发放大权,科技信息系统已成腐败高发区,主要是各类骗补乱象。审计署报告显示,广东雪莱特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骗补345.5万元。二是财政部企业司综合处原处长陈柱兵,被控利用手中的国家专项资金管理权,10年间单独或伙同他人收受财物2400余万元。申报国家专项资金的企业要将20%的划拨资金作为回扣行贿主管官员,俨然成为业内潜规则。三是2013年6月,国家审计署公布对节能补贴项目的部分审计结果,格力、TC L等8家企业骗补超过9000万元,数额巨大但仍被专家解读为冰山一角。  财政补贴为何成了“唐僧肉”?财政补贴是指财政为了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目标,向企业或个人提供的一种补偿。主要是在一定时期内对生产或经营某些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企业或因提高商品销售价格而给予企业和消费者的经济补偿。其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从政府角度看,支付是无偿的;从领取补贴者角度看,意味着实际收入的增加。可以说,财政补贴是为了某种目的而从牙缝里挤出来的钱。但是,财政补贴一旦被腐败分子盯上就成为“补贴腐败”。居然被媒体称为“财政鸦片”。如第一财经日报8月2日头版的醒目标题就是《LED腐败背后:吃“财政鸦片”步光伏后尘》。“鸦片财政”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殊概念,是一种耻辱。没有想到现在媒体却把它拿出来用,这反映了媒体记者对“补贴腐败”的无奈与愤怒。
  当然,“补贴腐败”也不是就这区区几件,“跑部钱进”也是指形形色色的补贴,这其中也是隐含着大量的“补贴腐败”。扣除“跑部”的成本,真正用到各项事业的又能有多少?各地利用地方驻京办的关系网,在各部委部门跑动“勾通”,达到要项目要资金的目的,不仅“上面”早已“心照不宣”,而且在“下面”更以此为衡量一个干部能力、政绩的重要标准。“跑部钱进”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权力部门化”“部门利益化”所导致的财政支出随意性。遗憾的是,财政部提出要对转移支付制度动大手术,居然遭到一些部委的反对。难道非得等到“出大事”才同意改革吗?
回复数 1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