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与生存:一位IT设计管理人员20年的经历与感悟
本书是研发工程师和研发管理、项目管理人员、技术型企业管理者很好的参考书。
  一种设计,无论原理上多么先进,如果缺乏量产的可能,对于企业或产业的意义恐怕很有局限, 这是一本来自实践的书。怎样找到有潜质的优秀人才;怎样建立合适的研发流程;怎样实现精细化的管理;怎样能够依据企业的条件设计出市场需要的产品;怎样在敬业的同时提升自己的市场竞争力;研发人员的国际化视野;IT产业链中我们的位置……
  请读此书,相信这是一本物有所值的,使你会多次拾起来读的书。
以上是别人说的,个人觉得不错,呵呵,看过的同学就不用下载了

节选
企业希望的应届生
  就公司来说,对应届毕业生的再学习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是第一位的要求,可是当前的应试教育下真正有思考能力的人确实太少,只能是可遇不可求。
  中国的大学和国外的大学的一个明显不同就是教授的不流动,大学里上至学科带头人,下至研究生,助教,师出一门,且很多教授几十年在一个学校工作。他们对企业的情况和所需技术知识不甚了解,不象国外的人才经常在大学教授,研究所研究人员,企业研发人员多种角色中切换。中国的大学上课只重视知识的灌输,不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教授离学生过远。而且传授的还是太过时的知识。由此中国的工科大学生走出大学校门,几乎均不具备企业所需的知识和技术。企业要花较长时间的培养,其才能开始做事。
  比如说教科书讲电路原理,只是基本可实现电路,不太会考虑过流/过压,保护电路,这在实际产品上是不可以这样设计的,就象在江边没有防洪堤,洪水一来就发生灾害一样。再比如有的特别重要的电路要加冗余电路,这样才能保证产品电路的可靠性。类似的这样问题在产品设计中是很多的,这些知识新手从哪里来?应该在教科书中有,同时在学生动手实验时去体会其必要性。再比如要设计一些测试点,以方便生产时的检验。这些产品设计要点大多在学校没有讲到。
  还有一种是知识落后,这在电子技术和计算机专业课中最明显。比如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的应聘硬件研发职位,对当前主流计算机的硬件架构,CPU的架构应有了解和掌握。对主流计算机操作系统有了解,会一至二种编程语言,可是实际上这点是大多数应届毕业生没做到的。2004我应邀去一个大学做讲座时,特地要了他们的计算机原理的教材,发现对PC架构只讲到了Pentium CPU,而且还远没有深入到核心技术。有的老师说,原理差不多,真的是这样么?Pentium CPU和Pentium 4 CPU原理差之甚远。其专业技能更是不具备,按理说,至少应掌握常用的仪器的使用,象高频示波器,信号发生器,数字万用表的工具使用;至少应会用一种画原理图的软件,要去掌握企业用的主流设计软件,不要学那些企业根本不会用,已经淘汰的设计软件。要能够熟练地使用电烙铁焊接元器件。也要了解电子产品的研发专业分工和生产流程,否则在应聘时根本不知道所应聘的职位是做什么的。
  基本上现在的大学工科教材比先进的企业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落后5-10年,远不是我读书的时候状况,那时大学工科教材是比企业领先的。20年前我到南工(现东南大学)去谈合作,无线电系就有进口的激光刻膜机(做IC的设备),和各种高级电子测试设备。现在学校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也是远远落后于企业。
  我们看到的是大学新办公楼,教学楼,宿舍楼一栋栋的盖起来,但大学的要素之一实验室远远跟不上教学的要求,即使象清华复旦这样的名校也是如此,一般理工科本科生用的实验室令人吃惊的简陋。只是一些少数国家重点研究室设备好一些。
  中国大学的科研目标是科研成果,往往只要完成原理样机,论文就可以了,换句话说,只要证明是可能的就可以了。在这种模式下,学生学的也是到此为止。所以如果全部靠一班没有工程实际经验的人做产品是非常危险的。他们不了解科研成果要成为产品还有那些技术工作要做和怎么做。实际上就是能够成为商品的产品不仅要证明是可能,还要可靠;还要简单易用,还要能被批量的一致性的生产出来。
  我现在所在的公司正与清华的一些聪明人在合作研发新产品,希望一流的聪明人加上我的实际新产品研发管理经验能够做成一些事。
  对一个机电一体化的专业毕业生来说,同样需要建立一些工业产品的基本概念,从专业技能方面来说,要至少掌握一个三维软件的应用,如ProE,UG等,而且是象纸和笔一样用得纯熟,而不是那种只学了10来天的就获得的所谓国家证书。而且要了解企业各专业职位使用的主流应用软件是那种。随便说一句,多如牛毛的证书,让企业已失去对其的信任。
  一个共同的需求就是英文的要求,凡是想作好技术的工程师,英文是必须的,因为大部分深层的技术资料都是英文,即使象一些跨国公司做了中文网站,但真的到技术层面的资料还是链接到英文网站,象Intel的网站就是如此。没有一个好的英文,你很难做IT业的研发工作,更不可能走向技术前列。虽然有很多人在非议中国青年对英文的热情,可谁让咱们落后呢,这也是无奈之举。而且真正能用英文说写的人,在外企薪资会高很多。机会也多很多,这就是现实。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让更多的外国人主动来考“中文资格考试”但是今天我们要将英文尽可能的学好。
  就我个人来说,招聘人才时还有一些做法。在所有的HR管理中都没有谈到人的长相及形体动作在其中的作用。我通过长期的对人观察和读中国传统的相书,觉得对判断一个人的性格是有帮助的。比如相书上说门牙有隙的人具有“反骨”,现实中确实这样,这种长相的人叛逆心理特别严重。再比如说门牙大的人有决断力,也是常常可以被验证的。
  相书如《麻医神象》一直被认为是迷信的东西,我认为它有一定的科学道理,一些相貌和性格有某种关联是一种概率统计的结果,所以实际上我在录取员工时这一点是有所顾及的。叔本华说:“秀美敏捷的外表是岁月刻画的结果,由于脸部无数次飞快地收缩舒展,便表现出性格特征来。”而且对人的第一直觉往往是对的,特别是你有丰富阅人经验时。相反时间一长,你会因与人接触中的一些事件,影响对人的判断准确性。
  大陆企业对应聘者的简历要求基本上就是www.51job.com上的标准文本,很多企业都希望应聘者简历能写在一页纸内。
  台资企业和外企对应聘者的简历要求是越详细越好,除了上述格式中的要求外,还要求:写出你的关键能力是什么,你的工作职责的内容是什么,绩效做的怎么样,你的汇报对象是你哪一级干部,你的信仰是什么,你的辞职原因,你的前任主管给你的评价。越坦诚的说你的状况越有录取的希望,而且用语是清晰可辩的,而不是模棱两可。要求从简历中能看到个性特质的内容;能看到在知识与技能方面真正客观的描述;自己的职业志向;能证明自己的绩效的资料是重要的。那种言过其实的简历会给人一种不诚实的感觉,不利于录取,即使侥幸录取也会给今后留下麻烦。
  
  现在的企业为什么不愿意招应届生?就是因为有的人才学了一点技术就跳槽。我也曾经碰到这样一个应届生,来研发中心后整整学了PCB Layout 6个月,这6个月完全是学习,没有任何工作,学得可以开始工作了,就说工资低要跳槽,到另一家公司可以加500块工资。我说:我相信别家公司会给你加薪,对他们来说,也不吃亏,因为你一去就可以做点工作,他们不用前期投入。而我们呢,因为前期有大量投入,希望在回收投入后再给你加薪,如果届时还不给你加薪,那你再走是合理的,可是这位后来还是不管不顾的去了。类似的案例在很多公司发生,这些公司吃了亏就不愿把应届生或者采用延迟工资发放,抵押证件等手段,形成劳资双方不信任的局面。我的对策是在入门时加强对人的品行做基本的判断.
  • 设计与生存.rar

回复数 4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