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二十四节气之惊蛰2
物候特征
物候桃始华:桃,果名,花色红,是月始开。仓庚鸣:庚,亦作鹒,黄鹂也。《诗》所谓“有鸣仓庚”是也。《章龟经》曰:“仓,清也;庚,新也。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故名。”其名最多;《诗》曰“黄鸟”,齐人谓之“搏黍”,又谓之“黄袍”,僧家谓之“金衣公子”,其色鵹黑而黄,又名鵹黄,谚曰:“黄栗留黄莺”,莺儿皆一种也。鹰化为鸠:鹰,蛰鸟也,鹞鹯之属;鸠,即今之布谷。《章龟经》曰:“仲春之时,林木茂盛,又喙尚柔,不能捕鸟,瞪目忍饥,如痴而化,故名曰鸤鸠。”《王制》曰:“鸠化为鹰,秋时也。”此言鹰化为鸠,春时也。以生育肃杀气盛,故鸷鸟感之而变耳。孔氏曰:“化者,反归旧形之谓。”故鹰化为鸠,鸠复化为鹰,如田鼠化为鴽,则鴽又化为田鼠;若“腐草为萤”,“雉为蜃”,“爵为蛤”,皆不言化,是不再复本形者也。农忙季节
农谚“到了惊蛰节,锄头不停歇。”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 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华南东南部长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 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这个节气在农忙上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农谚也说:"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九尽杨花开,农活一齐来。"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沿江江南小麦已经拔节,油菜也开始见花,对水、肥的要求均很高,应适时追肥,干旱少雨的地方应适当浇水灌溉。南方雨水一般可满足菜、麦及绿肥作物春季生长的需要,防止湿害则是最重要的。俗话说:“麦沟理三交,赛如大粪浇”、“要得菜籽收,就要勤理沟”。必须继续搞好清沟沥水工作。华南地区早稻播种应抓紧进行,同时要做好秧田防寒工作。随着气温回升,茶树也渐渐开始萌动,应进行修剪,并及时追施"催芽肥",促其多分枝,多发叶,提高茶叶产量。桃、梨、苹果等果树要施好花前肥。农事谚语
冬虽过,倒春寒,万物复苏很艰难。惊蛰节到闻雷声,震醒蛰伏越冬虫。天气渐渐寒转暖,华北田野地化通。 春季生产掀高潮,从南到北忙春耕。麦田追肥和浇水,紧跟锄搂把土松。 大麦豌豆向日葵,突击播种莫再等。大蒜栽种不出九,精细认真管大棚。 兴修水利好时机,挖沟筑坝打深井,庄稼歉收一年苦,不修水利代代穷。 春季造林好时机,因地制宜分树种,栽后护理要认真,光栽不护白搭工。 家禽孵化黄金季,牲畜普遍来配种,天暖花开温升高,畜禽打针防疫病。 快把鱼塘整修好,放养鱼苗好节令。老鼠危害实不小,城乡灭鼠齐行动, 投饵夹套挖堵灌,鼠想逃命万不能。朋友非常重农事,不知师从那大师?春雷一响,惊动万物。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春雷响,农夫闲转忙。 二月莫把棉衣撤,三月还下桃花雪。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二月打雷麦成堆。惊蛰地气通。 惊蛰断凌丝。地化通,见大葱。 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九九八十一,家里做饭地里吃。 九九加一九,遍地耕牛走。冻土化开,快种大麦。 大地化,快种葵花和蓖麻。大麦豌豆不出九。 豌豆出了九,开花不结纽儿。种蒜不出九,出九长独头。 惊蛰地化通,锄麦莫放松。麦锄三遍无有沟,豆锄三遍圆溜溜。 麦子锄三遍,麦缝像条线。麦子锄三遍,等着吃白面。 麦子锄三遍,皮薄多出面。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地化通,赶快耕。到了惊蛰节,耕地不能歇。惊蛰冷,冷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