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化表达的未来照明

刘易斯 芒福德在他的巨著《城市发展史》说道,人类进步阶梯上有两大创造和工具:文字和城市。人类正是凭借城市这个阶梯,一步步提高自己、丰富自己并贮存自己的文化创造。城市发展的历史,就是一部城市建设者和居民之间关于想象与现实交锋的记录。在对话与论辩中不断发散的创意,也经常会以出人意表的速度变为现实。这些创意,也一次次帮助城市发展突破胶着状态,实现一再让人眼花缭乱的蜕变、涅 与新生。


在产品之外,更致力于对于人类生活及未来的洞察,是飞利浦的“探索者们”在自己的征途中始终把握的指导原则。自1996年开始,飞利浦就在世界范围内召开了一系列以“城市•居民•灯光”(City•People•Light,以下简称CPL)为主题的论坛,以里昂、上海、汉堡等不同的城市为背景,聚集着当地杰出的设计师、社会学家甚至艺术家,进行了内容丰富多样的跨学科探索,并以此来指引着新产品研发和服务的方向。其中,“管理巨无霸”、“形象城市”和“可持续发展的和谐都市”是针对中国国情提炼出来的三大主题。


2009年,CPL进入中国并在南京、杭州等城市举办了亮相式的巡礼。2010年,CPL活动推向深入,先后在上海、北京、深圳等3地举办了4场城市规划与创意界的高端沙龙。这些对话中相当精彩的部分,就是嘉宾们以手中纸笔,将瞬间思想的火花形诸于线条与颜色的变幻,由此,可视化的未来CPL阳光也就从梦想照进了现实。创意场景一:私人化时代的公共表达今天的中国,正在进行着一场人类有史以来最波澜壮阔的城市化。每天都有无数年轻的面孔涌入城市;而县城或者镇,随着规模和扩大,也第一次以城镇化的眼光来重新审视自己原有的道路、能源与公共设施,无论是原居住者和新来者,都在快速的城市及城镇化中迅速接受着关于空间与秩序的重新定义。

如何在更加拥挤的空间中满足居民内心的需求,也成为每一个城市规划者都要深入解决的课题。距离感是城市生活的底色,白天,人们习惯用用办公室的格子来表达距离;晚上,人们则是用防盗门和电梯来设定权益范围。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而言,人的社会属性又希望沟通与交流,以此来达到群体中的被认同。所以,建设城市的公共表达空间成为城市和谐的感性需求。


夜间,改变由灯光主宰的生活基调则成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在现代化道路照明系统的照耀下,人行道与车行道的井然有序保证了城市动脉的运行。这是我们能够直观感知的一面。而另一面,在 同济大学创意设计学院教授娄永琪的作品中,则有着这样温情脉脉的描绘:天黑后,外滩的灯光亮起来了,人们可以通过手机向某个地址发送个人化的信息,比如发送一个小小的爱心到外滩的景观墙上,通过与别人的分享,这也就完成了私人信息的公共表达,让普通老百姓也能感受到城市生活的丰富多彩。飞利浦观点:这几乎就是CPL“管理巨无霸”的完美范例,在城市迅速扩张的时代下,先进的灯光技术和理念不只是简单的照明工具,更是人们表达自我心声和需求,更近距离融入城市生活的媒介。以人为本,才能使得城市在发展的过程中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另一方面,这也是CPL中灯光塑造“形象城市”主题的现实表达,外滩是上海的地标性建筑群,借助这些代表了城市形象建筑的灯光,表达人们内心的情感与希望,体现了城市居民的文化,这是城市个性独特的表达方式,这样的城市形象将更加令人着迷。

  • nEO_IMG_CPL1.jpg
回复数 1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