举报
面临反日的在华日企(四)苏州和上海:向中小构件、非日本车领域谋出路
苏州和上海:向中小构件、非日本车领域求出路
江苏省苏州某工业园区的一角,从事汽车和建筑机械部件加工的东研(苏州)热处理的崭新工厂就坐落在这里。工厂2011年6月刚刚投产。经营的业务是通过热处理提高构件表面的强度,或是形成薄膜。最终客户多数都是在中国当地生产的日资汽车和建筑机械企业。作为母公司东研THERMO TECH(大阪市)进军中国的第一步,在不久之前,东研热处理的发展还是顺风顺水。
决定进军中国是在2010年,为了从雷曼危机之后低迷的经济形势中摆脱出来,东研向急于吸引外资的当地政府购买工厂用地,成功在税收等方面取得了各种优惠。日本车企业提高部件的本地采购率也对其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但是,受到这次反日游行的影响,日本车销售锐减。对于究竟需要减产多少,作为其客户的日资汽车企业也无法预测。在过去,订单计划都是提前几个月发来,“而现在发来的只有几周的量。很难制定生产计划”。总经理舩本裕治板着脸说道。
这样下去不是办法,想到这里,舩本行动了起来。他如今关注的除了在铁路网络建设的带动下,需求正在扩大的铁路车辆之外,还有与中国和韩国的汽车、家电、IT(信息化技术)相关的市场。10月下旬的一天,韩国企业的高管为查看试制品的成品来到了东研。但这道路绝对谈不上平坦。
中国企业要求半价
“一般来说,中国当地企业要求的价格会是日本企业的一半左右。这样的价格实在难以接受”。在上海经营业务的某日资构件企业的高管这样说道。该公司的主力产品是贴在化妆品之类的容器上,标注成分、注意的小型贴纸。销售额的大部分都来自进驻中国的日本企业。
向中国企业推销的话,对方对价格的要求比日本企业还要苛刻得多。“日本企业生产的产品的确质量好。但不擅长为压价降低品质。不仅设备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工人也下意识地习惯生产好产品”(该高管)。
与汽车等一眼就能认出是日本品牌的最终消费品相比,构件受到的抵制影响比较小。因此,该公司对于中国业务还抱有期望。
如何在维持高品质的同时,更彻底地降低成本?在中国,过去稳定采购的日本大客户已经开始动摇,在这种形势之下,各中小企业正面临着如何自立的考验。(未完待续 记者:森永辅,宫泽彻,鹈饲秀德,张勇祥,篠原匡,北京支局 坂田亮太郎,香港支局 熊野信一郎,《日经商务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