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富士康】(四)世界最大EMS的制造之道:富士康的课题
富士康的课题
  迄今为止,富士康的业务规模快速扩大,最近还拿下了苹果产品的大部分订单,在外人看来,该公司的业务发展极其顺利。然而,富士康如今面临着快速发展带来的诸多难题,在雷曼危机等危急时刻,生产也遭遇了与规模成正比的低迷(图15)。


图15:富士康的月销售额变化
2006~2012年鸿海精密工业(单独)的月销售额。存在季节变化,春节假期的2月左右销售额偏低。1台币在2012年9月兑换约2.7日元。

  但就结果而言,富士康并没有受到像其他电子产品企业那样严重的打击。有人说这是外包生产的优势,也有人说这是因为快速做出应对的郭台铭具备罕见的经营才能。
  另一方面,郭台铭扩大业务的意欲愈发旺盛,最近甚至打算增加对陷入全球性低谷的液晶业务的投资。不过,在富士康的身上,笔者也发现了几个问题,不知这是不是该公司的弱点所在。
郭台铭继承人的问题
  富士康采用近似于客户业务部的体制,积极让能够独立的部门上市。具体的例子包括开发液晶的奇美电子(Chimei/Innolux)和开发手机的富士康国际控股(FIH),这两家公司如今都属于低迷行业,经营并不算顺利。无论是业务部还是独立企业,如今的经营都在由创业者郭台铭亲自进行着指挥。
  而且,按照富士康的体制,一旦发生问题,就连微小的细节也要由郭台铭直接下达指示,业务发展到如此庞大的规模,就算能力和体力再胜于常人,凭郭台铭一己之力,估计早晚都会达到极限。这其实也是创业者创下丰功伟业的企业的通病,有看法说,即便是如今像超人一般的郭台铭,随着年龄的增加,健康问题和继承人问题总有一天会成为富士康的课题,这种说法其实不难理解。
生产技术机密能否得到保护
  富士康在中国大陆是名副其实的最尖端高科技企业。在美国拥有的专利数量也能排进前十。生产的几乎都是世界一流企业的产品。看到在自己身边不断壮大的富士康,中国的企业家自然也想创办同样的业务,如今,他们都在虎视眈眈地等待机会。在未来,即使下面的格局成为现实,也无需大惊小怪。
  “不仅富士康的竞争对手与当地政府联手,作为该公司客户的发达国家企业为了降低价格,也采取分散采购的战略,支持新进企业的发展。然后,在客户的协助下,生产技术出现外流,中国资本的竞争对手将由此诞生”。
  或许是为了提防这种现象,最近富士康对信息管理变得极为严格,甚至禁止向公司外部发送邮件和携带个人电脑上班。在工厂里,生产设备去掉了制造商的铭牌,市售的生产设备名称似乎是重要的企业秘密,这或许也是上述对策中的一项。
通往全面ODM的道路
回复数 1 切换时间排序
需登录后查阅, 加载中......

目前注册实行审核/邀请制,欢迎灯友邀请好友注册,下载币奖励
邀请注册

为什么注册要审核

目前新版公测中,有任何BUG问题都可以联系我们
提交问题

或如无法回复,请访问此地址
提交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