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活跃在中国的日本建筑师迫庆一郎。
到过中国的日本人都知道,中日两国的国民性相差甚远。在中国,超出日本人想像的古怪建筑、独特建筑、奢华建筑比比皆是。
在这个到处彰显自我的国度,日本人迫庆一郎设计的建筑物非常受关注。他在含蓄的日本文化中长大,但却牢牢抓住了中国人的感觉,希望迫庆一郎的经验能够为日本企业如何在中国获得成功提供一些启示。 原田曜平(以下简称原田):去北京的契机是什么?看好中国的契机又是什么?
迫庆一郎(以下简称迫):硕士毕业后,我在山本理显设计工厂工作了8年,其中后3年都是在北京工作的。去北京的契机是2000年9月山本先生应邀在北京大学发表演讲。当时,一家开发商的年轻女老板在下面听演讲,她一上来就邀请山本先生参与70万m2大型项目的竞标。山本先生也有些兴奋,马上把我从横滨叫了过去。第一次的中国之行令我难忘,因为那天是2000年10月1日,正值中国国庆。
迫庆一郎
1970年生于日本福冈县。东京工业大学研究生院硕士毕业后,1996年进入山本理显设计工厂。2004年在北京成立SAKO建筑设计工社,2004~2005年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日本文化厅派遣艺术家在外研修员。以北京为基地,至今已在中国、日本、韩国、蒙古、西班牙参与了80余个项目。工作以建筑设计和内部装潢设计为主,还涉及到图形、家具、城市项目总体规划等诸多领域 亲眼看到北京的街道时候,刚好碰上大堵车,行人在没有人行道的地方钻车缝过马路,人的活力体现得淋漓尽致,令我非常震撼。一下子来到与沉闷的日本对比鲜明的地方,我整个人几乎都包裹在了高涨的氛围之中。这就是我对中国的第一印象。
我拜访的开发商的办公室占据了超高层建筑的一个楼层。包括美女前台、社长的巴西秘书在内,会议室里的开发商高管全都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当时,除了大企业,有意进入中国市场的日本企业还非常少。虽说会议室地方不大,但全球化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还是让笔者吃惊不小。
原田:70万m2的项目是个什么概念?
迫:大致与六本木新城的规模相同。
北京的“建外SOHO”包括20栋高层大厦,其中18栋是SOHO楼,2栋是写字楼。商住两用的SOHO楼可以用作办公室、住宅,甚至商铺,是一个以多用途为设想的开发项目。现在虽说大部分都在作为办公室使用,但低层部分也进驻了大约300家店铺,日间人口多达数万人。
原田:在“建外SOHO”的工作过程中有哪些收获?
迫:在此之前,日本的建筑师事务所从来没有在海外承担过70万m2的大型项目,我非常兴奋地接下了这个挑战。虽说也经历了反复的摸索,但整个人都扑到了项目上。3年里,我感受到了中国在未来实现大发展的潜力,以及与日本不同的国情为建筑业提供的可能性。
原田:辞职之后不久您就开始在中国独立创业,有没有过犹豫?
迫:有。在独立创办自己的事务所的时候,对于在中国创业是好是坏,我曾经有过怀疑,其实更多的是恐惧。因为在日本,建筑师出人头地有着固定的模式,建筑师有一套“向上爬的系统”,首先是在著名建筑师的门下学习,然后独立,最初设计亲戚朋友的住宅并发表,得到好评之后,再慢慢着手大项目。我担心一旦在中国创业,就会从这个系统中脱节。
原田:刚辞职时,您没有选择在中国独立创业,当时您的打算是什么?
迫:从学生时代开始,我就想到欧美去积累一些经验。尤其是向往纽约,因此,辞职之后,我曾经想过去纽约著名的建筑师事务所工作。
但是,当我把这个想法告诉山本先生后,山本先生对我说:“再到设计事务所工作好像没有必要了吧。你已经具备了足够的实力,自己单干如何?如果还是想去纽约的话,选择一家研究机构如何?”在90年代,即便是放眼全世界,哥伦比亚大学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建筑学校。
因此,我把目光盯准哥伦比亚大学,用尽各种方法,总算获得了从2004年9月开始担任一年客座研究员的机会。
往返于纽约和北京